2022学年第一学期社会组七年级第二轮集体备课活动之试题研究

标签:
备课 |
分类: 社会组活动记录 |
七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试题研究
一、、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材料。(读)读题顺序: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读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
第一遍粗读,
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1、题目“四语”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
3、 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扣本:课本里有;超本:课本里没有,材料里有。
(二)领会命题意图。(思)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1、思考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题的大方向就有了。
2、思考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思考设问间的关系。设问间的关系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因此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
(三)、组织答案(写)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1、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2、标的明确。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3、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多角度分点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a、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b、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答非所问。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坚持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c、答好第一问。d、、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或落后性。
e、如何组织答案?
1) 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来回答。在摘录材料时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整段抄写材料,只能摘录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第二,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不许摘抄原文”,可以变通一下,将要摘录的句子换一种句式表述出来,关键词不变;第三,若材料是文言文,摘录时一定要用白话文表述。
2)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要点化: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
序号化: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二、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三、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