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10-28 13:36:26)
标签:

公开课

分类: 语文组活动记录

读你有方——《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一、教学目标: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深入阅读鲁迅,把握鲁迅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圈点、批注法阅读《朝花夕拾》;矛盾法、双重视角阅读《朝花夕拾》

三、教学难点:联读比较探究法阅读《朝花夕拾》

四、教学准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找出疑问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有伟大的文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奠基。在疫情非常严峻的当下,我们需要希望,也需要冷静的反思,更需要有人站出来为民众说话、呐喊。这样的人从哪里来?这样的勇气和精神又从哪里来?我想,只有这个民族最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作品,方能够滋养出这种精神,方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来。因此,我们要读《朝花夕拾》这本经典名著。

2.这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本必读名著,教材把这本书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可见它与中学生之间会有一定的隔膜,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鲁迅先生在以往的印象中总是以一种冷峻、严肃、深刻而又理想的形象出现的。而当我们真正打开《朝花夕拾》时,你就会发现一个很不一样的鲁迅。好,现在请大家完成任务一。翻阅《朝花夕拾》,完成“《朝花夕拾》句子迷”。(句子可以定位为:最好玩、最快乐、最生动、最幽默、最感人、最深情、最犀利、最深刻等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填成“最好的句子”“最难忘的句子”,要避免宽泛,力求准确。

任务一 句子迷

翻阅《朝花夕拾》,完成“《朝花夕拾》句子迷”。(句子可以定位为:最好玩、最快乐、最生动、最幽默、最感人、最深情、最犀利、最深刻……横线中所填词语要避免宽泛,力求准确。至少三处哦!)

句子出处:     选自《           》第_____

______的句子:

 

我的感受:

请同学一起来分享。(学生交流)

师示例分享1

最性情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

(感受:此时鲁迅简直就是一个毒舌,充满不饶人的愤恨、看到问题的急切与愤怒。)

他为什么那么愤怒?可能他意识到反对白话带来的危害,如果不开展白话,中国的未来可能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鲁迅——敢恨、敢说、还敢骂。

师示例分享2

最幽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

我知道有些蹊跷,

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五猖会》

(感受:剧情陡转,美梦破灭,画面定格,声音可怕,心灵受伤,读来既幽默至极,又引人深思。)

  当然我们在《朝花夕拾》中看到的更多的鲁迅不是这样子的。如《五猖会》,小鲁迅马上要去看五猖会了,笑着跳着很开心,结果剧情陡转,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谨肃这个词很简单,但画面似乎一下子定格了,我也有点感觉“我知道有些蹊跷”,就去找可怕的来源,哇,好可怕,父亲就站在我背后,然后父亲说了句话“去拿你的书来。”这句话慢慢地说出来,但我们会感到一种阴深深的感觉,是不是。这段话写得很幽默,但同时又引发我们对小鲁迅的深深地同情。去看五猖会是他日想夜想的,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很正常的想法却让他家长以背书为由,硬生生的阻止了。这样的经历多年后被鲁迅以一种很调侃的方式写出来,这是一位幽默大师的笔法。

 

师示例分享3

最好玩

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无常》

感受:富有韵律,节奏感强。

当然还有更幽默的,《无常》富有韵律,节奏感强,其实鲁迅就是一个幽默大师、一个很会搞笑的语言大师。

师示例分享4

最深情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span>山海经>

感受:所有鲁迅作品中最深情的话,他对阿长有着无尽的感激与悲悯,读来能感受到鲁迅内心最深处的温情。

师总结: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好玩的、很深情的,一个人间的鲁迅。他敢恨,其实更多时候是敢爱。他和我们的距离开始近起来。他跟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样,他甚至比我们更加真实、真诚、富有真情。

所以王瑶说:《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

这样一个真的鲁迅,我们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刚才用的方法是:圈画、摘录、批注法言语文字是名著的最表层。我们把触及我们内心的句子画出来,我们也就触及了鲁迅的内心。

 

3、 这是读这书的第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地读下来。这本书的原名叫《旧事重提》,是鲁迅在中年时所写。在小引中他写到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夕拾》小引

总之是在他人生困境中写的。为什么要在人生困境中写《朝花夕拾》?45岁的鲁迅,为何写《朝花夕拾》?这是阅读《朝花夕拾》绕不开的问题。

 

我们试着用另一个阅读方法来探究答案。请大家来看

 

 

任务二:矛盾探秘。

《朝花夕拾》很多篇目中都有矛盾性的表达。通过这些矛盾点,我们可以深思其背后的原因,理解鲁迅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以及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矛盾探秘”任务单。

作品题目

《 》

矛盾性的表达

 

儿童(青年)视角的理解

 

中年视角的理解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方法总结

 

 

首先我们要对任务单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要锁定一个篇目,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个篇目里有个“矛盾性的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中就有矛盾点,也可以是这篇文章前后有两处或者几处有相互矛盾的表达或表述。找到这个篇目,我们首先从小鲁迅,也就是儿童或青年鲁迅的视角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再从中年或大鲁迅的视角理解他又为什么那么说。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理解了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最后做个方法的总结

 

作品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矛盾性的表达: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是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儿童(青年)视角的理解:无限趣味的天地。

中年视角的理解:虽然只是一些野草, 但却是健康、明朗、快乐、无拘无束的生命成长的自然空间, 是其他任何教育(包括三味书屋)不能相比的。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对美好童年的怀恋, 对儿童教育的思索。

阅读方法总结:发现矛盾之处;兼顾双重视角。(回忆性散文)

老师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我们用这样一种“发现矛盾之处;兼顾双重视角”方法去理解这篇文章,这也是一般回忆性散文策略和方法,我们可能就发现了《从百草园》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甚至是整部书写作的意义。

现在大家交流一下昨天自读过程中,关于这个任务你的发现,甚至可以是今天这节课刚获得的发现。

 

师总结:的的确确,在45岁时候,在人生困境的时候,这部作品通过追忆往事是能够给他带来美好的精神上的慰藉,但同时,他何尝不是借题发挥,影射现实问题,包括教育的问题,包括其他的问题。这就是鲁迅写作的目的或者用意所在。

4、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阅读方法。现在看任务三。我们看这本书的目录。目录上看,你们有什么发现?从目录看,它其实就是鲁迅从小到大的经历过程。但我们试着在目录中再玩一玩。

任务三 选集编写

在《朝花夕拾》中任选(两篇或多篇)展开联读,从主题、 内容、写作方法等任选一角度展开探究,你可能会形成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和思考,完成以下任务单。

   老师示例  大家来看任务单,这个任务先选定篇目,然后连读确定一个主题或话题,再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师总结:通过这样的联读比较探究,我们会有一些非常新颖、独到的发现。这些发现是我们原先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朝花夕拾》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们意想不到、独特和新颖的书。

5、总结升华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拿来作为这节课的总结: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

--钱理群

这节短短的课,已经让我们感觉鲁迅或说他的作品里就是一块丰厚的精神养料,当我们生活遇到问题,或社会遇到问题,我们都可以从那里获得精神养料、精神源泉。

最后我们做下方法总结:

1、 圈画、摘录、批注法。

2、 发现矛盾之处,兼顾双重视角。

3、 联读、比较、探究法。

 

师示例分享:

1:鲁迅的老师 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2:中国式“父子” 联读篇目:《五猖会》《父亲的病》

3:国民性中的善与恶 篇目:《父亲的病》《阿长与<</span>山海经>》《锁记》

4:救救孩子 篇目:《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阿长与<</span>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鲁迅是如何成为鲁迅的? 篇目:《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6:如何用语言写出人物精神? 篇目:《《阿长与<</span>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阅读方法总结:联读比较探究法

名著《朝花夕拾》阅读任务单

任务一:我是《朝花夕拾》句子迷

句子出处:     选自《           》第_____

______的句子:

 

我的感受:

阅读方法总结

 






提示:句子可以定位为最好玩、最快乐、最生动、最幽默、最感人、最深情、最犀利、最深刻……横线中所填词语要避免宽泛,力求准确。每人完成三处

句子出处

选自《           》第_____

______的句子

 

我的感受

 

阅读方法总结

 

句子出处

选自《           》第_____

______的句子

 

我的感受

 

阅读方法总结

 

 







任务二:我是《朝花夕拾》探究秘

《朝花夕拾》很多篇目中都有矛盾性的表达。通过这些矛盾点,我们可以深思其背后的原因,理解鲁迅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以及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完成“矛盾探秘”任务单,每人两处

例:

作品题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矛盾性的表达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是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儿童(青年)视角的理解

无限趣味的天地。

中年视角的理解

虽然只是一些野草, 但却是健康、明朗、快乐、无拘无束的生命成长的自然空间, 是其他任何教育(包括三味书屋)不能相比的。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对美好童年的怀恋, 对儿童教育的思索。

阅读方法总结

抓住矛盾处;双重视角

 







我的发现:

作品题目1

              

矛盾性的表达

 

儿童(青年)视角的理解

 

中年视角的理解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方法总结

 

 

作品题目2

      

矛盾性的表达

 

儿童(青年)视角的理解

 

中年视角的理解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方法总结

 












任务三 选集编写

在《朝花夕拾》中任选(两篇或多篇)展开联读,从主题、 内容、写作方法等任选一角度展开探究,形成新的认知,并完成 以下任务单。

联读题目:鲁迅是如何成为“民族魂”鲁迅的?

所选篇目(至少两篇):《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联读发现:

阅读方法总结






例:

我的发现:

联读题目:

所选篇目(至少两篇):

联读发现:

 

阅读方法总结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评《朝花夕拾》

20221011  余飞盈

 

 

今天听了江素春老师的一堂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让我受益匪浅。作品中的十个单篇散文,虽然鲁迅先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但彼此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单拎出哪一篇,都是独立的。 因为教材中这些选文都属于精读课文,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那么在指导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就应该放弃单篇的精讲,江老师注重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内容。特别是这是学生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本名著阅读,怎么样教给孩子整体阅读的方法就很关键。

 

经典本是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而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形成过程,即鲁迅先生如何由小我走向了大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梳理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探究鲁迅先生以文救国思想形成的过程。用这样一条线把整本书穿连起来,带领学生领略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江老师鉴于上面的分析,设计了三课时教学活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置三个任务,归纳阅读方法 。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带领学生将书中内容做了分类,并且引导学生就其中某一类进行微观探究,形成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学生既能整体把握全篇,又能深入了解某一部分的内容。

 

二、由表及里,引领学生思维步步走向深入。在第二课时中,学生找出鲁迅先生就读过的学校不难,难点在于通过鲁迅先生就读过的学校,看出鲁迅先生思想历程的变化,特别是他树立以文救国理想的过程。针对这一难点,我抛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就是他不断寻求自我树立人生理想之路。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从而达到学生走近鲁迅先生的目的。在课后作业中,不少同学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并且表示以后要做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三、教学课件简洁直观。这次课件设计,力求简洁高效。既不把课件当做提词板,也不把课件当做调色板,努力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图形力求能对学生理解问题有帮助。比如探究鲁迅先生离开每所学校的原因那张,通过环形图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离开学校的原因越来越重要,进而能总结出这是鲁迅先生由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从而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

 

四、板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默默无闻的周树人是如何变成世人皆知的鲁迅先生的?中间的空白留给学生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老师评价说,这个板书设计“一肩挑两头”:一头是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一头是已经功成名就的鲁迅先生。这个设计让学生再次回顾了《朝花夕拾》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思考探究做了回顾总结,也让学生对《朝花夕拾》之外的鲁迅先生的奋斗历程有了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鲁迅先生的距离。

江老师教态自然,课堂调控力强,好多优点值得我学习。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执教:陈建新

【教学目标】

1.       走近母亲:通过“概述事件”、“分析形象”两大环节,感知文本、分析母亲的形象,掌握写人文章选材要具体典型、紧扣中心的特点。

2.       走近朱德:通过“领悟情感”、“品析字词”两大环节,领悟“我”对母亲的情感,学习打开格局、升华主题的写作布局以及夹叙夹议的语言特色。

3.       走近文体:通过“思维导图”、“谋篇布局”两大环节,掌握回忆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任务一:走近母亲

 

 

 

 


环节一:概述事件

问题:文章围绕母亲,回忆了哪些事情?

预设: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会干哪些活?(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母亲无法养活全部的孩子

母亲做好看的衣服、烧好吃的饭

母亲和大家相处和睦

母亲周济穷亲戚

母亲受欺压连夜搬家

母亲反感为富不仁

母亲借钱供我读书

母亲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母亲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母亲难离开土地

母亲想念我

母亲严格管束我们

 

环节二:分析形象

问题:结合具体细节或语句,分析母亲的形象。

预设:勤劳、能吃苦、任劳任怨

     性格和蔼、宽厚仁慈

     有正义感、不向恶势力低头、坚强、爱憎分明

     有远见、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关爱孩子、严格管教

     一生热爱劳动、眷恋土地、节俭持家

 

探究写法:

问题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小事情来写呢?

预设:这些小事贴合母亲的身份,最能体现普通劳动妇女的特征。

(选取具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使人物更鲜活,富有立体感。)

结论:选择事例要具体典型、中心要明确,围绕中心来选择事例

 

问题2:这么多件事情,却不显杂乱,作者又是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呢?

预设: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母亲勤劳一生”的线索串联的。

结论:要有一定的写作顺序,顺序要合理

 

了解文体:

回忆录:真实性、广泛性、突出性(典型性)

任务二:走近朱德

 

 

 

 

 


环节一:领悟情感

问题: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呢?

预设1:悲痛——丧母之痛

预设2:感激——养育之恩、培养之恩、影响之恩、支持之恩

预设3:敬重——优秀品质

预设4:愧疚——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预设5:怀念——爱母爱党、爱人民、爱民族

结论:情感要真挚。

格局要打开,主题要深化

 

环节二:品析字词

问题1:有人这样来评价朱德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借助作业本P37导学三,深入感受一番。

结论: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要饱含情感

 

问题2: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穿插一些议论的语句。继续作业本P38导学四,体会议论语句的含义及作用。(机动备用)

(议论可以突出人物品质,揭示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论:总结性的语言要有深度。

任务三:走近习作

 

 

 

 

 


环节一:思维导图

活动:为自己的作文《故乡的▁▁▁》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环节二:谋篇布局

活动:学以致用,用红笔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框架结构。

 

【作业布置】

1.     结合作业本P39课外拓展部分,从塑造母亲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邹韬奋和老舍先生的两篇同题文章《我的母亲》。

2.     完善自己的习作《故乡的▁▁▁》。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听《回忆我的母亲》有感

 

——鳌江八中 毛斌斌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人物形象,也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回忆我的母亲》,让我受益匪浅。归纳优点如下:

(1)    营造良好的气氛。课前陈老师让学生先微微笑一笑、深呼吸,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氛围,创造了很好的课堂气氛。

(2)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母亲的具体事例和爱劳动的品质时,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上台板书,如:“爱劳动”、“救济穷亲戚”等。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能力,另一方面让全班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课堂思路非常清晰。一堂课下来,陈老师能让学生很清楚的了解了母亲的具体事例和性格特点以及优秀品质。老师先是通过两个任务:一是走进母亲,二是走进朱德,先让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如“母亲的一生……”再指名回答并上台板书等,中间又有小组朗读,这样让学生更完整地归纳了母亲的形象,也清晰地了解了母亲宽厚仁慈、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品质。另外分析写法探究时,又结合了写作,归纳了三个方面:事例要典型、中心要明确、顺序要合理,给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样,学生对这课文的主题把握既到位又明确。

这一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感悟颇多。老师丰富的语言、自然的教态、完美的设计,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