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本课堂的探索

(2017-03-11 17:45:33)
标签:

习本课堂的探索

分类: 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教改经验

习本课堂的探索

上课铃响,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讲解知识点,而是点开电脑,将一道道学生“错题”推到人手一部的平板电脑中。每一道题错在哪里?如何纠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纠错,并在平板上画下正确的示意图,讲台上的大屏幕即时呈现……这是罗湖外语学校初中实验部“习本课堂”的一个场景。

 

在前不久召开的罗湖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习本课堂”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被写入政府报告,这在教育界颇为少见。“习本课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其对传统课堂、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南方日报记者对此进行深入采访。

 

“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

让学生“吃饱”“吃好”“吃准”

在正在推行“习本课堂”的罗湖区外语学校初中实验部,记者旁听了一堂物理课,这节课主要讲解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与传统课堂不同,课前老师就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画出电路图。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满堂灌”,而是把学生们画错的电路图通过平板电脑推送给学生,通过讨论、纠错,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习本课堂”是怎样的教育模式?”在传统课堂,大部分老师只重视教学——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练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就是‘习’。这也是现阶段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炳雄介绍,“习本课堂”的理念核心在“习”,即将过去“教、学”二元结构发展为“教、学、习”三元结构,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即“习得”,以及学生“习惯”的养成、“习性”的培育。它将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改变为“课前习+课中习”,与此相对应的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就变为先习后教。

据了解,在课前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前习案在云平台开展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清楚自己与教学要求目标的“落差”,上课时“有备而来”,学习更有目标;在课中习阶段,教师针对学生共同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依照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问题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课前习”已完成传统课中的活动,这也让“课中习”深度学习、体验学习、甚至创造学习成为可能;而在课后习阶段,教师通过云平台把巩固知识的习题、材料、总结以及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放上去,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进行知识管理。

 

“习本课堂”创始人刘荣青对此有过生动比喻——如果说“教”是厨师做菜,“学”是客人吃菜,那么“习”就是客人对这道菜的消化,学生能否吸收好相当重要。“习本课堂”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消化、融通。过去强调“教”,是吃饱的时代;后来重视“学”,是吃好的时代;现在认识“习”的重要性,要进入“吃准”的时代。

 

“在信息时代,很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已经有所涉及。再继续‘照本宣科’,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罗湖外语学校初中实验部负责人张北常表示,“习本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口味和需求,以及消化与吸收的问题。

 

有教育观察人士表示,相对于区域或者校际的教育不均衡,人们较少关注校内乃至一班之内的教育不均衡。目前中小学课堂中,仍面临“大班额”的限制、应试的压力,还有以教材为本的“填鸭式”教学等诸多弊端。大一统、机械化、模式化的课堂,加剧了学生差距,造成隐性的“教育不均衡”。而习本教育,以结果为导向,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真正因材施教。

 

“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

学生思维更活跃、差生改变明显

“习本课堂并不是突然走红的。从2012年开始就在一些学校探索,陆续取得不少成果。”林炳雄称,目前仅在罗湖就有6所小学、2所初中自愿加入实验。

据介绍,传统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学生听、老师讲,而在习本课堂上,老师则变成一个“导演”,根据学生提前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设计者、协助者,将主要角色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思考、创新思维、质疑精神等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习本课堂中,“课前习”非常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及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的关键。

红桂中学英语教师周颖表示,“通过‘课前习’,学生用平板电脑提交的相关学习信息很好地呈现了各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让我在备课时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分析不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易度,这对老师来说更像是一名心理分析师,实现角色的转变。”

践行“习本课堂”的滨河小学数学教师谢淑红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校一位年轻教师给一年级学生上《一组玩具练习课》。课堂进行到12分钟,孩子们已经东倒西歪,还有的讲起了悄悄话。

 

这位老师不解,但谢老师却发现:“老师还在讲解前面几道题时,孩子已将一页练习题都做完了,且大部分孩子都做对了。这意味着,这节课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他们都掌握了,怎么可能还会好好听讲?”

常态下的“习本课堂”,是将“学习金字塔”底部的知道、领会、应用阶段提前到“课前习”进行,“课中习”已经是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过程。

以谢淑红老师的数学课为例。她会让学生们通过课本阅读,以及操作、体验活动等方式,先读懂、了解,写下各自的体悟,并提出问题。比如《圆的认识》一课,学生们在“课前习”阶段,已经对课本密密麻麻进行圈点,有发现有疑惑,也有深入的思考,甚至圆环的概念都出来的。课前习案例“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则让孩子们兴奋了许久,各种观点百家齐放。

“学生们在课外也会发现一些与课堂上相关的知识点,像学习圆这个内容时,就有家长反映说孩子放学后会在不同的井盖上去踩踩,看看结不结实,还有的学生会跟我叫板,井盖不仅有圆形的,还有方形的,方形的井盖会更加牢固。”谢淑红说,学生通过这种“课前习”和“课后习”的方式,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

习本课堂效果如何?罗湖区锦田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做的一项对比实验显示,采用习本理念的B班上课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快,方法灵活,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提高。而实施传统教学,教师多讲、天天做作业的A班则是尖子生反应快,学困生人数较多。

 

名词解释:习本课堂

“习本课堂”的理念核心在“习”,即将过去“教、学”二元结构发展为“教、学、习”三元结构,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即“习得”,以及学生“习惯”的养成、“习性”的培育。它将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改变为“课前习+课中习”,与此相对应的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就变为先习后教。在习本课堂中,“课前习”非常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及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的关键。

 

疑问:习本课堂会否给师生带来负担?

对习本课堂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并非所有学校都能第一时间接受并主动改变。

锦田小学校长薛端斌说,在一次大会上听到“习本课堂”理念后,他就觉得这是自己想要的课堂。但一开始,他并没有将此当任务布置下去,而是在师生中发起了大讨论。“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老师、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们的思考指向三个维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的公平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们则希望多听一些同学的讲解,老师少讲一点,还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其他同学。师生们的需求竟与‘习本课堂’理念不谋而合。”于是2014年开始,锦田小学主动加入到习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

'课前习'会否给学生增加负担?习本课堂对老师要求更高,老师们如何有积极性推进这项教学实验?

这是外界对习本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疑虑。

“老师们设计的那些课前任务都很有趣,对小孩来说就像冲关,他们很愿意做。家长也没有什么负担。”家长卢明丽说。在家长陈春霞看来,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是孩子们热衷的。“他们预习的热情很高,很多任务都是独立完成的。孩子的思维打开了,动手能力也强了很多。”

 

“习本课堂对教师要求很高,工作量也会增大,刚开始一些老师是观望的态度,但后来他们慢慢发现原来课可以这样上。有一个老师上完课后激动地跟我说,我实在没想到,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讨论分享后,所有原本要教的重、难点都出来了!”谢淑红老师说,对于老师、学生和家长而言,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冲击力量”,既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转自:南方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