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简释
(2012-05-26 15:23:55)
标签:
生本教育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周正文杂谈 |
分类: 生本教育 |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简释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说的简单一点:“小立课程,大做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提出“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时,并没有想到他的这种思想与现代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既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其实生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是针对旧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依靠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并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充分保持儿童天性的新颖课堂模式。
传统教学,教师们习惯把工具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不论哪一种知识,一律严格要求掌握,学生就丝毫没有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独立有效的思维,所以必须“小立课程”
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学习天性和学习潜能,认为他们不可能也不必借助于他们就可以由教师传授而得到这些知识,忽视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事实上学生拥有学习的潜能和品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反映人类高深智慧的知识。我们要借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获得,使之享有他们应有的知情权,给他们以综合结论、态度、精神和方法,以的完善的知识与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从而表现出学习的意义。这就是“大作功夫”的重要意义。
郭教授提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可以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这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现在,生本教育体系的课程、教材,是成为联系其教学思想体系与教学的中介,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在小课程上大作工夫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贯通的学科知识结构、敏锐的教育资源意识、触类旁通的能力。时下提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与此有一定关联。这里的开发课程资源不只是制作物质形态的条件性资源,还包括超越教材,或者说“深入”教材,挖掘更加丰富的教育价值。大作工夫难,小立课程也非易事。只有精心选择的小课程才更利于做足大工夫。
如果当真按这八个字去做,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此过程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不过,在某些学校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需要的不止专业知识和能力,它可能还需要教师有勇气去打破一些束缚、面对一些压力。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