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思考

(2012-04-25 09:55:47)
标签:

作业研究

作业布置

减负

课改

高效作业

杂谈

分类: 名师思想、家庭教育

关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思考

    受到社会对学生升学关注的重压, 加之自身能力的限制, 许多教师习惯于通过让学生完成大量作业来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并把“减负”的重点落在控制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上。由此,减少作业量也就成了“减负”的代名词。可如果单纯从作业时间和数量上进行控制,“减负” 往往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局面。

    教师布置给一个班学生的作业通常都是相同的。而已有的研究和现实情况都表明,作业内容与要求“一刀切”, 忽略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缺乏层次性与灵活性, 将导致学习上的“马太效应”。其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正向的积累优势,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形成负向的劣势。当“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学生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增大。

    教师怎样成为作业研究者

    作业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整体问题。作业实质上是学生独立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课程进程与学生基础进行作业的综合设计、选择布置、做前指导和做后诊断、反馈。

    现在, 商业化运作的习题册、作业本、复习资料集可谓多如牛毛。面对教辅资料可能给学生造成的负担, 学校应斩断根源, 加强“校本作业”、“班本作业” 的实践。所谓“ 校本作业” 、“ 班本作业” 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力求作业布置意图明确,形式多样,内容适量, 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富有针对性。这样做, 可以促使教师注重精选和创编作业,逐步增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不再滥用不科学的作业。

    “校本作业”、“班本作业” 的背后, 赖以支撑的是以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为核心的作业研究, 它要求我们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作业,着力突出以运用为主线的生本作业研究。   

    事实上, 各地中小学在课改推进中涌现出的作业改革先进典型, 其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把作业“校本化”,使教师成为作业的研究者。一般来说,作业包括引导预习的作业、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性的作业、促进记忆的作业、理清知识关系的作业,等等。作业设计要求紧扣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形式多样、分层操作。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合理选择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 还可以采用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调查、阅读感悟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作业形式。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布置有效矫治的作业, 改变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 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 从而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业研究指向个体学习

    基于生本的作业研究,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运用为主线,改进作业的切入点,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有效学习。

    具体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开展研究:

        首先, 作业内容注重选择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往往新颖而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相适应。其典型特征是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动脑思考才能解决,而不是对已经掌握的规则的机械运用和反复训练。作业内容的一个核心方向就是作业选材生活化,即作业选材从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转移,从割裂的题目到主题作业,从虚拟的情景假设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其次, 作业形式注重选择合理匹配的学习任务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作业的理想境界。有效的作业形式应蕴藏着积极的学习机制。作业形式变化的关键是切合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方式完成作业任务, 保证学生在作业中的积极态度。低年级学生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如果形式不断变化, 他们就可以反复学习同一个内容。高年级学生关注的是学习内容, 就可以用作业形式来引导学生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再其次, 作业反馈注重以有效讲评提升学习效果。作业反馈要注意作业布置应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作业的层次和选择布置的时机是关键。如有一数学教师, 开玩笑地把清明节前布置的两道数学难题称之为“坟头作业”, 让学生在笑声中有兴趣去攻克难题。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作业内容开展同步辅导、示范讲解等指导。作业评改是作业反馈的前提, 常用的反馈有自我评改、面批、集体讲评等方式。有效讲评的前提是教师的精心准备, 关键是注重方法的引导。

    怎样的作业才更适合学生

     要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 怎样的作业适合中小学生做? 怎样解决作业“高耗低效” 的现象……

    这些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回答。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使教师布置的作业适合学生做, 设计的作业一定要兼顾个性与共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习速度以及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帮助都是不同的。教师布置作业首先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有区分度,对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解决作业中的“ 高耗低效” 现象, 教师要实现从关注作业数量向重视作业质量的转变, 握好三个度, 力争通过“少而精” 的作业达到“温故而知新” 的效果。

    一是数量限度。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 如果一味追求数量,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虽然迫于压力,也能完成任务,但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方法, 将导致作业效能低下。反之, 过少的作业量, 蜻蜓点水, 也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是时间跨度。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有兼容性, 既要有刚学到的“新知”,也要有已学过的须进一步巩固的“旧知”。对学生完成作业要有时限要求, 既不能急于求成, 导致学生马虎应付, 也不能把时间拉得太长, 使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不理解之处,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点拨, 时过境迁。

    三是难易程度。作业留得太深、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很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自信心丧失。反之,作业太容易,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也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业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把作业视为精心准备的送给学生们的礼物,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从这一点上说, 作业研究尚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