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2012-02-01 21:10:15)
标签:
学情分析教育周正文杂谈 |
分类: 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教改经验 |
常州市第五届教师学术沙龙
如何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一、
杨启亮,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现为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曾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是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9年24中80年校庆的时候杨启亮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教师道德发展境界》学术报告会。2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杨启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他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做人的尊严,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这种教育的均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公平,而且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他们内心体验到公平。教师应该以博大、宽厚、爱满天下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
学情是对学生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情况作出分析。学生自身、课程以及教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学情一直在变化,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1、
2、
非理性分析: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教师需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将不喜欢的学科变成喜欢的科目,不好教的学生能通过老师的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学情越复杂对教师专业发展空间越大,越能造就教师。许多教育家都出自薄弱学校,能将学情分析到底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3、
(1)越界发展(也就是拔高教育)学情发展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状态是在现有状况之上,但又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发展区”。越界的问题越严重,越将毁掉更多的人。基础知识越拔高,大学教育就越难发展。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要区别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教学的不同。高等教育是拔高教育,职业教育是职前教育。基础教育是向下看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极恶的口号,是不公平的教育,有钱有权的人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没有什么游戏规则,有人抢跑了一圈再与同龄人一起竞争?理论上也站不住的,反言之可以输在终点?目前的教育是轻视劳动的教育,现在出现的健康人要培养自理能力就是拔高造成的后果。随着“拔高”现象越演越烈,薄弱学校学生逃学、厌学、作弊,许多孩子是“陪衬人”。基础教育要淡化竞争,现在是不该竞争的人群,让他们竞争了,幼儿园的学生就有争先的意识了。本该竞争的人的反而没有任何动力了,似乎已经看破红尘了。如大学生,逃课,游戏、牌艺、交友等。因为一路竞争过来,已厌恶竞争了,好不容易到大学人生目标达成了,要轻松一下了。基础教育就是要讲基础、讲合格,基础教育不要精致,要粗糙一点。
(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高层次教育,对付简单的考试是完全没问题的。课业负担是减掉简单的重复,与时间无关,喜欢就没负担,素质教育就需要寻求智慧课堂,即使加班加点,减负增效是不对的,应改为增效减负;落脚点是如何更有效学习。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通过很好的学情分析,达到“教师可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能多学”的境界。
三、
戚墅堰实验中学
邱吉(数学):现任班级学生即将高考,是关注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是关注全班同学,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让所有的学生达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兰陵中学
泭涛(英语):班级学生差异大,小班化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位学生,效果良好。
清潭实小
汪明(数学):自己年轻,容易与学生接近。努力做深入的研究者,求实的实践者,不仅注重学情,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将测验当做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而不是当做选拔的手段。教学评价是促进改进教学的手段,不宜排名。
市北实验初中
徐亚玲(语文):课题:课前让学生完成题目,提出质疑。
省中
龙胜春(历史):社会的功利性,学生的差异性,家庭的期望,使老师压力很大。
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不允许布置作业,有时学生想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但家长和老师不允许,要求他们看主科方面的书。课上举例后,学生反映不同。
杨启亮: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一样,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有一位朋友就对学生说咱们高一、高二教语文,高三奔高考。
局前街小老师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面试时不问有关知识一类的问题,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其回答问题的反应。知识学习方面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年龄、方法),进行能力培养,如归纳、方法提升。
公开课不能盲目移植,老师吃透,理解透,学生能肩负,同时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主持人:学情分析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效进行学情分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也有利于学情分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在课堂上对那些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激励。比如简单的问题可让这些同学来回答,让他也感受到成就感。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要注重三个分析: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首先,对学生进行“可能”的预测分析。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比如你要问自己: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 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 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 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的学习 “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在预测分析结束后,下一个步骤便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最后要做的是对学生状况的反思分析。经历过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会更加准确,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格的认识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另外,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情分析,更要在行为上为提高学情分析的质量而付出应有的努力。
实验小学
教研室
局前街小学
实验小学
局前街小学 陈旻(语文)
正衡中学
对后续教学有价值的信息。
局前街小学
第二实验小学
博爱小学
勤业中学
市北实验初中
解放路小学
解放路小学
市一中
八中
局前街小学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