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教子
(2018-10-12 08:29:12)
标签:
韩愈教子 |
分类: 教育研究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一首诗就用到了“飞黄”这个典故。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符读书城南》。韩愈一生致力于复兴古道,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写下著名的《师说》一文,倡导从师重教,复兴古道。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大师级的人物,一生生育了二男四女共六个孩子,其中长子韩昶小名曰符,字有之。韩符在少年时十分贪玩,不肯用心读书。有一次,韩愈给儿子留下一篇《大学》里的文章要他背诵,然后自己就上朝去了。没想到他下朝回来时,发现儿子正在院子里和家人逗蟋蟀。韩愈见了,便把儿子叫到面前,让他背一下自己早上留下的作业。儿子抓耳挠腮,背不出来。但韩愈并没有采用粗暴批评的方式,而是提笔写了一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诗曰: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这首诗说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但是,由于一个勤奋好学,一个不爱读书,渐渐就分出高低了。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泾渭分明了。当三十而立时,好学的那个孩子就像龙一样在官场上飞黄腾达,连连升迁,而贪玩不学的那个孩子还像癞蛤蟆一样爬在地上。好学的那个人为公为相,身在官邸,而贪玩不学的那个则成了马前的兵卒,受苦受累,“鞭背生虫蛆”,其境遇竟有天壤之别!
韩愈藉此教诲长子韩符,一个人的出身贵贱,家庭贫富都不是左右其前程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要勤奋好学。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君子”,就必须勤奋读书,只有勤奋好学,才有可能飞黄腾踏,否则就会沦落成无德无才的“小人”:“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不仅如此,韩愈还拿自己的经历来教诲儿子,写下《示儿》一诗: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韩愈在诗中讲到自己刚到京城长安时只带了一捆书,经过三十年的艰辛努力,才功成名就,也才有了城南别墅。如果不努力,哪里会有这一切?韩愈用诗歌向儿子展示了自己从一介寒士变为达官名士的艰苦奋斗历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言传身教,教育韩符,只有自己努力,才能飞黄腾踏。
韩符读了父亲写给他的这两首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诗后,深受触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认真读书,学问逐渐有了长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