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寓褒贬,蕴深情——赏《大堰河—我的保姆》对比手法使用

(2018-08-25 16:34:15)
标签:

大堰河

对比

寓褒贬

蕴深情

分类: 教学研究
                 
  作者:西和一中魏泽民     出处:《语言文字报》2018年8月17日第二版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名作,其中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 手法。甘肃西和一中魏泽民分析了诗中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奠定诗歌基调方面的 作用,认为诗人通过对比将爱与憎、血与泪、赞美与控诉层层写出,让读者产生多层次、多 侧面的立体感受。详情请看—— 
    艾青的名诗《大堰河——我的保 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既有 排比,也有比喻,更有反复等。 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使该诗的表达效果 臻于至境。如果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意境美 的实现手段和意象群的组合运用来看,对比 的巧妙运用无疑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这 不仅体现在这首诗的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 局部结构上,而且贯通于全诗的整体构思。 《大堰河——我的保姆》不露痕迹地使 用了正反对比、映衬对比等多种对比手法, 很好地突出了诗歌的立意构思,渲染了环境 氛围,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发了爱憎 分明的阶级感情,表现了乳母与养子之间的 人性之美、情感之美,讴歌了超越阶级局限的 伟大母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下面,笔者具 体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先说大堰河的形象。诗人通过多侧面、 多角度的对比,以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来 展现大堰河朴实勤劳的品德,追述了大堰河 被剥削、被压迫的一生,倾注了强烈的爱憎 之情。 众所周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 的素材来源于诗人幼年时那段特殊的生活 经历。艾青回忆说:“据说我是难产的,一个 算卦的又说我的命是‘克父母’的,我成了一 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叫父母‘爸爸妈 妈’,只许叫‘叔叔婶婶’。我等于没有父 母。”艾青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一个贫苦农 妇家里寄养。“这位做我奶娘的贫农妇女原 是童养媳,连名字也没有;因为她家在临近 的大叶荷村,所以大家就叫她大叶荷。”大堰 河(即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叶荷”的谐音)不 仅用乳汁哺育了诗人的身体,也用母爱养育 了诗人的精神,让这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从心 理上完全认同了大堰河。 大堰河在自己家里,要做饭、补衣、喂牲 口,还要照顾丈夫和孩子,终日劳碌不停。 操劳完自己的家务,便到“我”的地主家庭当 佣人,并通过养育“我”而养育自己的家,“在 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 我的两臂劳动了”。诗人用了6个排比句描 写大堰河不分冬夏、不论寒暑,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承担着种种劳动:洗衣、洗菜、做 饭、喂猪、熬汤、晒粮……多年的艰辛劳累, 使正当中年的大堰河死去了,而在死后,陪 伴她的,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还 有数不尽的凌辱与凄苦。她含着遗恨走了, 她的悲惨命运与生前的勤劳、善良、仁厚、慈 爱、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形成鲜 明的对比。 大堰河死后,她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 酗酒的丈夫死了,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 死在炮火里,第三、第四、第五个儿子“在师 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大堰河生 前,虽然生活过得也很艰难,但还能维持家 计,但她死后,她的家就散了。“我”的地主父 母并没有给予大堰河这个曾经有恩于他们 的劳动妇女丁点儿慰藉,也没有给大堰河的 儿子们一点点温情与宽慰,大堰河一家似乎 与“我”的家没有丝毫瓜葛,这无情地戳穿了 地主之家的假仁假义。在这里,诗人通过大 堰河生前死后家里境况的对比,在衬托大堰 河勤劳能干的同时,更多的是揭露剥削阶级 的冷酷、残忍和自私,揭示社会的不公和时 代的悲哀。 二 再说说诗歌中“我”的形象。“我”到了上 学的年龄,不得不回到自己父母的家中。诗 人极力铺陈地主家庭富裕优渥、穷奢极欲的 生活:红漆雕花的家具、金色花纹的睡床、 “天伦叙乐”的匾额、有“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的衣服、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 的饭,还有那个不熟识的亲妹妹……这样的 生活条件与赤贫的大堰河家相比,简直是天 壤之别。面对这一切,诗人却感到非常陌 生,觉得自己“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 了”。这个家尽管有锦衣玉食,可以让“我” 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这里没 有慈爱与温情,只有冷眼和歧视。对这样的 家,“我”能有几分爱? 两个家庭对待同一个孩子的态度和做 法截然不同:一个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毫不吝 惜地抛给别人抚养,一个将全部的爱给了这 个非亲非故的地主儿子。这样的对比,一方 面凸显了大堰河这个用乳汁、用母爱来抚养 别人的孩子,用苦力、用忠诚来服侍地主家 庭的农妇形象,同时也凸显了“我”对贫穷之 家的同情、敬重与挚爱,对富贵之家的陌生、 隔阂与反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字里行间都流露 着“我”对大堰河深深的感激之情,对这个家 庭的深深眷念之情,以及对那些被侮辱的受 苦受难的兄弟们深深的关切之情,唱出的是 一首呈给母亲的真挚而深情的“赞美诗”。 诗人将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感觉的一 切,组合成一声声带血丝的呐喊,发出了对 这个不公道世界的诅咒,塑造了抒情主人公 的地主阶级“逆子”形象。这个地主阶级家庭 出身的人,不但要和他的保姆、兄弟等被侮 辱、受损害的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写着一首 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 弟们”,而且要和大地上一切如大堰河一般的 保姆及其儿子站在一起。诗人对不合理的社 会制度的揭露入木三分,诗人的情感倾向也 不言自明。 三 基调是一首诗感情色彩的标志。这首 诗在总体构思中,贯注着一种先沉郁后愤激 的前后对比的情绪,构成了诗的基调。 诗歌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 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 切怀念和痛悼之情,其情绪当然是低沉的。 第二部分写诗人在监狱里触景生情,以第一 人称的口气回忆大堰河被压迫、被剥削的一 生,集中刻画了她勤劳、厚道的品格,抒发 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和敬重,这时诗人 的情绪就不能不哀怨了。第三部分和第四 部分则写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及其家人的 悲惨遭遇,是对这个不合理、不公平的世界 的控诉,也是儿子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 美诗。此时,诗人的情感已经发展到了使 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的高潮——愤激,而 这种情绪基调的前后对比,是与诗歌所要 表达的“赞扬”与“鞭挞”两个要素以及主题 相辅相成的。这种对比源于诗人在两个对 立的阶级中的切身体验。诗人幼年受到了 地主之家的歧视和抛弃,又“感染”了农民 的“感伤和忧郁”,与劳动人民建立了血肉 联系,在壮年则又看透了剥削阶级的本 质。一句句饱含悲苦的描述,一声声带着 血泪的控诉,附上“哀后而愤”的色彩,使诗 歌寓意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大堰河——我的保姆》先后 运用了多组对比,这些对比相互呼应、相互 穿插,并与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相结合,寓 褒贬、蕴深情,将诗人的爱与憎、血与泪、赞 美与控诉层层写出,让读者对诗歌中的人物 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产生多层次、多侧面的立 体感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 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控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比手法在成功塑造人 物形象和服务作品主题方面的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