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开云:“不‘常回家看看’违法”如何操作

(2013-07-01 07:36:11)
标签:

不‘常回家看看’违法

杂谈

分类: 时政

   7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630日中国广播网)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换言之,不“常回家看看”将违法然而,谁来鉴定不“常回家看看”,怎样执行“不‘常回家看看将违法”这一条款?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应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否则,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必将沦为一纸空文。

 

    从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来看,存在很多模糊概念。比如,规定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但是,如何才算“关心”?对没有关心的或者忽视、冷落老年人的,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再如,规定指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里的“经常”是如何鉴定

 

    瑞典、芬兰等一些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对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以量化的方式规定了子女跟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规定每天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了赡养行为的质量。在日本,也有“一碗汤”距离的规定,就是父母和孩子居住的距离,端一碗汤从这家到那家不会凉。而在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人们看不到可以量化的东西。这样,既不便于家庭成员操作,也给执法带来很大难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我国已经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与人们的期望值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首先是法律法规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必须减少“应当”、“经常”、“可以”之类的模糊概念。没有“可操作性”这个基础,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执法二是即使执法,也只能是自由执法,甚至是乱执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