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报》4月3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出台规范性文件,严格把关审批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规范行政表彰奖励活动,确保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的严肃性、代表性和激励性。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炮轰评比多:3月4日,在农工、九三界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勋儒话锋直指各类评比创建活动:“这些创建活动政出多门、名目繁多,分为官方、民间、综合、单项、国内、国外,已达到‘乱花迷人眼’的地步。”3月8日,《新快报》报道《基层干部代表:考核评比多,社区干部疲于奔命》;3月12日,《解放军报》报道《军队代表:会议多,检查评比多,影响战斗力》……评比“乱花迷人眼”,清理规范不容缓。
搞评比达标表彰,必然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姑且不说各种评比达标多数有名无实,单说各种评比达标中的勾兑和龌龊就令人咂舌。曾被媒体曝光的所谓“脊梁奖”,可谓龌龊评比中的登峰造极者。
评比多了,监督自然少了。政府部门靠评比来落实和检查工作,只要申报单位填满规定的表格,写好自我表扬的评语,连同报名费一起上交,几年下来,个个得奖,处处锦旗,你好我好大家好,到处一片艳阳天。
然而,各种奇奇怪怪的评比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当事者和旁观者心里都一清二楚,不过就是“互蒙互骗”的游戏而已。大家组织评比活动,各自都受收入进账,你我同发评比之财,这才是开展各类评比的秘籍所在,也是各类评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根源所在。
评比活动泛滥,实质是政府功能错位——管了不该管的市场资源配置,却放弃了应该肩负起的监管职责。目前,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喊得震耳欲聋,正在有序推进,内蒙古以此为契机出台规范性文件,必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各种不必要的评比表彰活动“宣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们看到政府执政为民的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