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家住内蒙古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付向东遭遇车祸全家陷入困境以来,付向东的姐姐和他的同学们,通过一条条“救助付向东”的微博,募集到了一笔笔感动的“救命钱”。如今,感动还在网络上延续着……(11月24日《北方新报》)
在内蒙古大学满洲里校区就读的付向东,和几名同学一起驾车出行遭遇车祸是不幸的,但付向东得到这么多网民的关心和救助又是幸运的。网民的爱心接力,不仅让付向东全家感动,而且让整个社会的这个冬天充满温暖。
然而转念一想,仅仅依靠微博求助,能够拯救付向东吗?拯救了一个付向东,以后出现的“付向东”又该怎样救助?尽管网民的爱心永不枯竭,但微博求助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始终不是一个治本之策。中小学在校学生,目前基本都买了保险,出现意外伤害尚能得到一定救助;而在校大学生,在伤害救助方面还非常欠缺,设立伤害救助基金,建立伤害救助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高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通往社会的最后一站。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种社会活动相对较多。社会活动多,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就大。建立高校学生伤害救助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参加社会活动的权益,这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保障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不受伤害,或者受到伤害能得到及时救助,这是高校和高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考虑的事情。在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参与救助,就如这一条条“救助付向东”的微博。只有多渠道参与,才能保证高校学生受到伤害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