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珠山探太平庵

(2012-05-17 20:56:38)
标签:

杂谈

     据《胶南县志》:小珠山,“其最高者为大顶,大顶之后有垂背石,有船石,有桃木石,有四角石,有瀑布石,有抽兜石,有穿心石,有白石顶。白石顶与大顶対峙,南北相望。---南为五条沟,为石岭,为黄石圈,为鹤山。鹤山西出为君子峰,君子峰北为莲花峰,莲花峰前有涧为月儿涧,临涧边有太平庵。”太平庵由来已久。查胶南地方资料知,胶南历史上向无敕建赐修的高堂大庙、名刹古寺,多为孤庙野寺而已。故太平庵之起源,也没有很详细的记载,《胶南县志》里只有一句话记载、“……,又有太平庵,白云寺遗迹”。至于太平庵的遗迹尚存,据说太平庵先是佛后是道也。

    http://s1/middle/9a0bc1d8gc03b00ef3d60&690

http://s13/middle/9a0bc1d8gc03b02c2a06c&690

http://s1/middle/9a0bc1d8gc03b03f12b90&690

http://s12/middle/9a0bc1d8gc03b05b852fb&690

http://s7/middle/9a0bc1d8gc03b06e999e6&690

http://s6/middle/9a0bc1d8gc03b07ec6e65&690

http://s8/middle/9a0bc1d8gc03b09877677&690

http://s14/middle/9a0bc1d8gc03b0aff535d&690

http://s1/middle/9a0bc1d8gc03b0be06ee0&690

http://s16/middle/9a0bc1d8gc03b0d2c882f&690

http://s2/middle/9a0bc1d8gc03b0eadf951&690

http://s12/middle/9a0bc1d8gc03b0fc7c3eb&690

http://s12/middle/9a0bc1d8gc03b11b1dcdb&690

http://s12/middle/9a0bc1d8gc03b13024e2b&690

http://s14/middle/9a0bc1d8gc03b14ab3e9d&690

http://s5/middle/9a0bc1d8gc03b15d88114&690

http://s2/middle/9a0bc1d8gc03b174123a1&690

据考,太平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是古胶州境内建造较早的古刹之一。鼎盛时期的太平庵,主建筑有三官大殿、玉皇殿、龙王殿以及武侯祠、关帝庙、魁星阁等。殿内供奉观音大士、三官神爷、霹雷将军、诸葛亮、关公等神位。唐、宋两代的600年间,这里香火旺盛,方圆百里的百姓民众纷纷慕名前来进香祈祷或游览观光。由于宋末元初战乱不断,特别是元兵烧杀抢掠,使正处鼎盛时期的太平庵遭毁灭之灾。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才得以重修,但其规模尚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清代乾隆十八年,由乾隆帝亲派工匠对太平庵进行大规模重新修建,后嘉庆、光绪年间都曾不间断地修整、维护,并在此留下了三块碑记和两块无字碑。清代郑燮、宋玷等众多名士游历到此并留有诗文。庵内曾有银杏、茶树、桂花等名木。

登太平庵,从高家庄村里东行数百米,进博胜苑景区西大门,沿蜿蜒山路上行,到大顶的山半腰,有指向牌向南,爬上香炉石顶,隐隐地就看见,前行到月儿涧底,右行百步就是太平庵。

  现存的太平庵遗迹,背依香炉石面向月儿涧。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实际上是沿山坡筑成的一大高台,正门坐北朝南矗立高台之上,从涧底向上高可达十米许,两侧有石阶逐级而上。残存的山门仍在,是极富江南民居风格的抱厦穿廊式,气势宏伟高大,又因直面山涧,俯瞰沟底,绿树遮蔽,别有洞天福地的深幽之感。

    山门是三间抱厦中门,白石青砖结构,椽檩扣板小青瓦,屋檐有兽脊邸吻的“道士帽‘建筑风格。门宽不过一米,双扇里开,门当、户对、门墩完好无损。

    踏上五级阶梯,进得门里则一片废墟瓦砾满地,一拉溜九间房基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小院,进深不过十五米,东西长十米有余,面积不过二百平方米。除西三间完好尚有人居住外,其他尽已瓦砾。东三间少存断垣残壁,宽不过三米许,看上去好似过去道众居住之地。中间的三间,抱廊出厦,门前柱础台阶清晰可辩。院墙倒是特别的牢固,尽管房子多已倾颓。院子东南角有一钟楼残座,上部建筑已荡然无存 仅剩没顶的基座,已经无从想见当初钟楼的形状。靠钟楼底有大银杏一株,三人合抱不接,树干高40多米,看其树龄不低于千年。                                                                        院中错落相对约有五块石碑,只有西面两块完好无损竖立,其余均破碎散落在地上,均为青色花岗岩镌就,高约1.2米,宽约60厘米,厚不过10厘米余。虽历经风雨侵蚀,仍可辩识,根据从石碑上的字,回来查阅有关资料知:

竖立的碑由南往北,第一块碑额镌“大清”二字,碑文是:

   “珠山之右有太平庵,庵中旧有雄楼一座,年久无人修缮,倾颓无存。幸有嘉诚韩法师,出众数年之产蓄积梓材,庙貌既已更新,钟楼旋即重建。霜天雪月,钟声遥闻,恍若仙灵在焉,告成之日,附近士民会积此地,共嘉茸修废举,坠有志竟成功。是之大不容泯焉,用是志之。”

落款为:嘉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王永宝题。(背面无字)

中间一块(已倒,段为两块)碑额正书“大清”二字,碑文是:

“太平庵由来久矣,比以主持不得其人,悍少年无肆,跺嶙巍然,古刹奄然比墟。道士李智和者,所至名山生色,旧宇增神,来甫逾年,宛然新建成。欲立石以志焉,而道士乃曰:此众庵主共成盛事,贫道何敢攘为己功,必勒乐施者姓字其上。呜呼,此愈足以志道士于不朽矣。乃不却其意。”

落款是:嘉庆四年夏至前三日宋以渐题并书。(并留款者两人:邢长元 薛耀)。背面依次镌有捐资人姓字,共九十七人。无捐款明细数。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通,嘉庆四年是公元1800年,已未年。这段记载说的很明白。太平庵在先是佛寺,因为主持不德,几乎成了废墟。幸亏道士李智和才得以新生。而且此道士人缘很好,非常谦虚,有那么多人赞助,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知道宋以渐其人。

  北边那块石碑额上镌“永垂不朽”,碑文是:

  “太平庵古刹也。岁在庚辰重修。三官大殿告竣之日,邑人咸欲建碑为志,请文予据云:太平庵山场载在四至庙单,辛酉之乱,在庙逃难者众,将庙单失落。山场四至,邑中父老咸能口讲指画;东至天门山山顶,南至独节石南顶,北至香炉石碑顶,西至大文山西顶,俱各秉直。又曰:庙前两阡地,金鸿祥以百果树地六分三厘兑作茔地,四面有志石,南沟崖有添土处。此二事者各欲借碑胪列予,因叙其事,述其言而为之志。至于庙貌之崇隆,老幼皆见。功力之勤惰,神人皆知。勿为赘语,勿容饰辞也。”

  落款是:钦加六品衔、特授莱州府胶州灵山司分司邢俊华撰并书。

大清光绪八年十月吉旦。阖邑公立。还加钤印一方:灵山司印。

  其余有一块倒伏在地以及几块残片散落地上,字已漫漶不可卒读。

    太平庵的历史,幸亏有这几块石碑所记载、证明太平庵近几百年来的事情。但根据庵内的千年古柏来看,太平庵是否一直是该庵的称呼,由于时间较紧没有细考,遗憾,有待再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