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很快就会变
十多年了,一直说要改变GDP导向,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以人为本,转到发展方式改变上来。当应对全球经济风暴的短期极端政策被认为是持久政策,政府习惯于凯恩斯主义刺激、甚至直接掌握要素参与市场游戏时,GDP至上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下边不听话,指挥棒所指的和嘴里喊的往哪儿走,就不是一个方向。
再过几天,《决定》全文就会公布,每部分题头语概括的总要求,以及六大类改革的细分路径,都是值得仔细琢磨的。中央的领导小组还会对每一项改革做出阶段性的部署,各地动态的情况也需要及时上送。
三中全会只是作出全局的、原则性的安排。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阶段也各有所不同,改革中遇到的情况也不会整齐划一。在大的原则不变下允许试错,即所谓的“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结合”,应该是下一阶段各级党委、政府竞争的主要方面。
可能以前上级到基层视察关注的是宽马路,大广场,开发区,以后关注的可能会是高科技,养老院,棚户区,重点还要看你那儿有没有改革的特色和亮点(悄悄说,笔杆子们有事儿干了)。后一条甚至是至关紧要的,哪怕你那儿楼修得再高,马路宽到可以起降飞机,人家上级都不会来。这太简单了,上级在他的上级面前总要有说的才行。这样,指挥棒所指的和嘴里喊的就是一个方向了;对地方而言,导向自然就转了。
从经验上讲,六个大的方面在不同的阶段,有的涉及体制性突破,有的则是属于机制性调整,靠的是对各地情况的科学判断,这需要智慧和能力。总的来讲,制度性问题的改革都是手段,最终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这不会像GDP数字那样容易造假。
以前考察干部,更多的是看你那儿的拆迁是不是相对安静,对你的评价就是群众工作能力强不强。现在可能更多的会考察是不是会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会不会最大限度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没有民主意识,是不是真心实意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等等。
好多东西吧,就是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不信看,改革不仅会成为官员们热门的话题,也会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这两天的情况看,导向已经变了。

2013.1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