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背后是腐败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全流通屡屡受挫,归结于地方保护是高看了地方官员觉悟。与其说是在保护本地企业,不如直截了当说是在保护本地企业主。
都知道这是违法,做这事儿有风险。为了本地某一行业、企业利益,宁愿担负违法责任,把其他竞争者挡在本地之外,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魄力就那么高那么大?
一种产品进不了一个地方,一定是那个地方有某个初具规模的企业。公众所不知的,一定是这个企业主与当地某个要员私下里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公开的理由是“急需扶持”,相当堂皇。
一个行业进不了一个地方,一定是与这个行业有关的部门都已经被“自己人”所把持。谁能有这么大的能量?不说了吧,大家心里都知道都明白。
商人谋取利益无可厚非,否则不叫商人。在正常的商业伦理没有强有力的法治保护之前,商人们都知道,只要舍得出血,没有挣不来的利。官员们要维持子女们出国、中心城市购置豪宅等等所需大笔费用,职务范围小打小闹还不能企及,只能依靠“耿直”哥们儿。
这些事实都被无数次证明,几乎成了准则。都是无利不起早,官商勾结无处不在。
老祖宗说过,政治是经济的最高形态。紊乱的经济只是表象,背后是政治的污浊。靠官员思想觉悟的提高仅仅是一厢情愿,靠体制内监督体制权上收仅仅是一个重要方面。禁止一切形式的官商不正常交往,公开行政和行政的公开,把权力始终置于阳光之下,才是治本之策。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在吏治上下功夫。

2013.11.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