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贡老习俗——青瓦房

(2012-09-11 15:45:15)
标签:

怀旧

老自贡

老习俗

系列

分类: “自贡老习俗”

自贡老习俗

                      ——青瓦房

    秋雨下了一夜,居然不知道。推开窗户,天气一下凉快下来。此时正是扯回龙告(醒来再睡)的好时候。躺在床上杂子也睡不戳。忽然想起以前住过的小青瓦房,雨滴哒哒既清晰又朦胧,习习的凉风穿过稍许透风的墙,催人入睡。

    这是自贡大多数人都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或者现在)。大安街、高硐、马冲口、望竹湾;王家塘、后山坡、新马太、三台寺;贡井老街;老荣县城;富顺老街都是这些小青瓦房。简朴适用,极富特色,生态环保。

    大户人家的气派,一般是两进院。阔气的,像王家大院,更有三进院。现代些的侯家大院(现在久大)、张家花园,就有很浓的西式风格。

    沿街的一般是两层。楼下做点小生意,后屋和楼上住人;铺面往往都有笔锋酋劲的牌匾。沿巷子的住户,都特别讲究桃屋(堂屋)。家里再紧张,哪怕晚上搭凉板儿,桃屋白天都要收拾的干干净净。

    集中的居民区,很少有前院后院的。小巷连接一个个院子,四通八达的小巷通往可以过往黄包车的路,那就叫街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自贡坐落浅丘地带,称为巷的,一般都有阶梯;称为街的,一般都是青石板铺成的路,绝无阶梯。小街连着马路(或称为大街),那是可以通汽车的。

    解放以前的小青瓦房,除大户人家用砖木结构,老百姓都是用木头梁柱,串夹壁墙。木头、竹子、泥巴、谷草、石灰,造价低廉,纯绿色材质。为了便于采光节能,屋顶要装几块亮瓦(玻璃瓦)。

    解放后,大户人家的院子分给单位办公,居民居住。自贡一直到九十年代以前,说这人是哪儿的,都说是哪条街、哪条巷、哪个院子的。

    一个院子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各家习惯、个性不一,有穷有福,但邻里关系大都极为密切。条件好点儿的,煮块腊肉、炒个蒜苗绘回锅肉,整个院子都香。小娃儿们禁不住诱惑,伸出脑袋去看,大人们都要知趣的叫娃儿们回来。整好吃的那家,往往都要给邻居小孩儿端上一小碗,说是尝尝味道。

    大院子,串夹壁墙又不隔音,加之自贡人又好面子,家家都极少说粗鲁语言。所以自贡就不像其他地方,口头语都是“出口成章”,要文明许多。

    邻里之间免不了有纠纷,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断个公道。哪家有大事,生个病、嫁个女、结个媳妇,大家都主动来帮忙,那是全院子的事。快过年了,家家弄个生石灰,冲水化成灰浆,往壁头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第二天起来,又是雪白如新。

    那成片成片的民居,像秋天的雨,滴滴答答下在在小青瓦上,既清晰又朦胧,构成心中老自贡印象。但愿这不要都成为印象吧。

                                                    2012.09.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