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写作的技巧、表现手法以及诗的结尾方法》
(2013-12-05 09:29:55)
标签:
诗歌创新新诗文化 |
分类: 资料搜索 |
-----------------------------------------------------------------------------
比喻是最常见的诗歌语言手法,仍然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焕发迷人的魅力。以诗人余光中著名的诗歌【乡愁】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通篇采用明喻手法,把不可感知的乡愁实化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可感之物,娓娓道来,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和对祖国大陆的刻骨思念之情。整首诗歌感情自然真诚,情感逐步递进加强,在结尾达到情感的高潮。而且结构舒展而严谨,深受古典诗歌的浸染。
现代诗歌的诗人在运用比喻这一传统表现手法时,力求新意,喻体更加奇倔突兀,令人意想不到。如洛夫的【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象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诗中,作者把子夜的灯比作一条小河,情人的信比作一尾鱼,她的笑比作泡沫,比喻新颖独到,别出心裁,很好地吻合了子夜读信的特定环境,也把情人间的扑朔迷离的情感写得含蓄而别致。
还有顾城在表现绝望的爱情时写的【祭】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他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诗歌把传统的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演绎出了现代气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他为爱绝望悲伤的思想感情。
排比也是现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惠特曼的《草叶集》里就大量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使他的诗歌具有海浪般的气势。
中国的现代诗人也经常使用,如北岛的【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这样的连续铺张,使整首诗歌具备排山倒海的气势,读起来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排比手法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诗歌文本具有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使诗歌增色不少。
长久地搂着白桦树
就象搂抱着我自己:
满山的红辣椒都在激动我
满山的石子洒向大地
满树,都是我的回忆……
秋天是一架最悲凉的琴
往事,在用力地弹着:
田野收割了
无家可归的田野呵
如果你要哭泣,不要错过这大好时机……
诗中把物体田野拟人化,收割后倒伏卧地的田野仿佛无家可归,制造了悲凉伤感的场景。
对比烘托手法可以使诗歌拥有明显的比较效果,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诗歌把我和云、远和近进行对比,维妙维俏地表现了作者敏感多疑的爱情心理。
我记得。
我记得生命
有过非常的恐惧——
那一瞬,大海冻结了。
在大海冻结的那一瞬
无数波涌凝作兀立的山岩,
小船深深沉落于涡流的洼底。
从石化的舱房
眼里石化的大海只剩一片荒凉
梦中的我
曾有非常的恐惧。
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必怀疑,
自然界原有不可摧毁的生机。
你瞧那位对着秋日
吹送蒲公英绒羽的
小公主
依然是那么淘气,
那么美丽!
诗歌先抑后扬,心理由恐惧变为欣喜,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生命之美的讴歌。
立普斯把艺术中的移情现象称之为美的象征。象征相近于汉语中的兴、暗喻、借喻、隐喻、暗示等。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象征的对象是观念、感情与看不见的事物,象征的媒介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方法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就打破了诗歌直抒胸臆的单一与浅显,使诗充满了多义与歧义。但是,象征使诗走向晦涩甚至成了谜语则背离了诗的美感。
庞德说:“一个意象就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于坚诗歌的小说化或抒事化倾向是明显的,也不时遭人非议。好在他没有失度,没有把诗消亡在事中。一些步其后尘者,就把经念歪了,以事代诗或以事害诗了。
---------------------------------------------------------------------------------
(四)诗歌的结尾方法
一首诗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扩张内蓄力、升华诗意的作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和无穷的想象余地。诗的结尾要新颖而不生硬,自然而不老套。
我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古代诗人很注重结尾的方法,力求做到“言尽而意无穷”,或给人回味无穷,或给人无限遐思。
古诗词创作中常用下列方法进行结尾:
第一种用景语结尾。
此类手法,是古人用的最多的结尾方式,也是我们现在网络写手用的比较多的手法之一。这类手法,容易做到,结尾深远且回味无穷。
如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二种以情结尾。以情语结尾,在诗里要注意首尾呼应,词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节奏感等
比如周邦彦所作《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凉。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醉了就是为了去掉胸中烦恼,当酒尽人未醉,长夜又如何捱过?
第三种升华主题的结尾。在我国古典诗歌写作中,许多诗歌常常采用前面写景、叙事铺垫,而在结尾的地方使主题陡然升华的方法,这也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现代诗时加以借鉴。
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只是在描写大海的具体景象“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场面壮阔,但也仅仅是停留在一般的景物描写上,并没有什么深意。但在下文却笔墨一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境界豁然变得高远深邃,胸怀也一下子变得广阔无边,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四种疑问结尾。采用疑问式结尾,能起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用。这也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来是写诗人自己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时的哀怨感情,但他却在诗歌结尾拓展一笔,反问天下人有谁面对此情而会无动于衷?虽然是反问的语气,但是答案却又不容质疑,此句将个人的情感推写至天下所有人共同的情感,显示了诗人的广阔胸怀。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据题结尾、从题结尾、虚笔结尾等方法,在此不做一一叙述。
新诗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结尾呢?
我们借用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新诗写作也应该“起句要自然,承转要波澜起伏,结尾要深远。”
本人根据编选《中专天地》杂志诗歌时的经验,一般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种自然式结尾。意象自然收束,再写则画蛇添足,如《我亲眼看见一朵花在阳光里开放》一诗的结尾就是此类。
另一种是照应式结尾。即首尾从形式或意念上相呼应。如《一句谎言就能让你幸福》一诗。
三是扩展示结尾。在诗歌结尾之处,将诗歌的内容进行由小到大,由浅及深,由个人到众人,由景物到哲理等的扩充式写作,以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这类结尾多是感情浓烈、回味绵长、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很多作者喜欢采用这种结尾方式。如何艳的《往昔》、吉梁的《爷爷的脸》等等。
现代诗歌创作过程中,好的结尾,不但意味深长,起画龙点睛之用,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感受、警示。因此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很注重结尾的收束。如:《在那些植物的碎片里》一诗的结尾:
在那些植物的碎片里
谁能伴随我痛苦的一生
再如《根》的结尾,紧扣了“我”对“你”的那种思念、依赖及不离不弃。
不要任意夸大我的欢乐
不要任意夸大我的痛苦
欢乐是痛苦的结局
痛苦是欢乐的延续
我断言
抛弃一首诗比抛弃虚伪更痛苦
面对你忧伤的面孔
我宁愿撞碎黑夜里微弱的灯光
在那些纷乱的面孔中
我无法寻到自己
紧紧缠绕你的叶子
无法改变你的忧伤
你无助的眼神
被我轻轻地收藏
有一种渴望只能在心中憧憬
就不要逼我说出那些真实的梦
既然我们前世有缘
今世也许不会陌生
既使你把我遗弃
我也会变成追逐你的根
自己曾写过一首诗,是送给自己想象中的女孩。在结尾中,表现了与自己想象中的女孩那种忧伤的渴望。题目是《我去河边汲水——给阿G的诗》:
我去河边汲水
使我看到水中浮萍的清瘦
岸边的花草失去了生动的语言
我钟爱的女人在相思里泪眼低垂
二十年前的思想
被梦击得粉碎
我只好在岸边
一边孤独地吸烟
一边孤独地落泪
我去河边汲水
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路
燕子飞得很低
水里的浮萍在无助地摇曳
为了那些即将来临的细节
我又开始做一些无涯的梦
想象河边的事物
应该近乎完美
我看不清的事物
在垂直的阳光下没有一点阴影
为了我一生的幸福
水中的浮萍放慢了盛开的速度
想起那些剩余的凡尘
常常令我感动
我去河边汲水
必须走过我钟爱女人的窗前
即使是不经意的相遇
也使我期待了多年
我曾告诫自己
不要试图去触碰河边那些绿草
我知道除了水中的浮萍
那些野草都是有毒的植物
我去河边汲水
不要停留得太久
那些嵌在地面上的脚印
无法盛下更多的雨水
即使河边泥泞
我也情愿承受那些令人煎熬的痛苦
在河边
我是遥望浮萍的诗人
在水中
我是浮萍上那滴滴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