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中显精彩——观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2013-04-17 05:18:44)
标签:
千课万人评课稿 |
分类: 导师引领 |
平淡之中显精彩
——观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推进十余年来,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充满了探索、创造与建设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有些数学课堂中还存在着浮躁的现象,课堂上情景远离现实、活动充盈始终、合作遍地开花,数学味淡出。现在的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从“双基”走向了“四基”,从“双能”走向“四能”。在关注学生的数学达成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更多呈现去掉浮躁、淡化形式、让课堂返璞归真。今天,我们很高兴领略了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它简约、智慧、大气,是一节朴实的好课。
一、以课前“研究学习单”为线索,勾勒课堂教学程序,简洁有效,既呈现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又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贲老师从对十年前的《圆的认识》教学的思考,呈现了今天这样一堂不用课件的“家常课”。这种思考就如他所说的“把随堂课上成研究课,把研究课上成随堂课。”
我们来看,教师先呈现了《圆的认识》研究学习单。学生课前自主探索用圆规画圆。并让学生叙述:关于“圆”,我知道┉┉。于是,一方面,学生用圆规画圆的“好奇”会促使学生用圆规试一试、画一画,只是,可能画得不“好”、不熟练;就如一学生上台展示时第一次就不成功,第二次成功画出了一个圆。当然,他们在画圆中并不一定能将画圆与圆的特征的认识联系起来,他们很纯粹地在“画”,从而为教师的有效调控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圆的先前经验,有学生说:“我知道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外圈是圆的周长”,┉┉这种经验为课堂的研究与展开提供可能。
二、教师赋予“画”以认识圆的意义与功能。审视画圆的过程、方法与注意点,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在画圆中进一步认识圆。
大家都知道,“做中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贲老师以“画圆”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画”将圆的认识中有关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目的,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学习单”要求,展示学生画图的作品。通过评述画圆的作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于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睿智地引导到“定点”、“定长”,在画圆的过程中,经过师生交流,明确了半径、直径的意义;并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画圆的体验,留心观察,画圆时注意什么?简洁而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无疑,学生在画圆中进一步认识了圆,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掌握了研究的方法。
三、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不做什么?教师该做什么?值得我们思考;贲老师《圆的认识》教学一课成就了学生的精彩。
近几年来,课程标准下的理念充盛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头脑,对数学教学改革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许多模糊的认识得到了澄清。在贲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看到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顺应学生“动手画”的心理,课前的研究学习,让待学内容对学生敞开大门,倡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地认识与学习。
以往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教师设计问题,“挤牙膏”似的师问生答。能否改为:学生通过对待学内容的研究学习,在小组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各自的已有想法,在交流、交锋、质疑、补充、总结、提炼等过程中,学生丰富各自的已知。
在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我来解释××同学说为什么直径有无数条,因为┉┉”,我来补充:“因为直径有无数条,所以半径也有无数条” 。原先,学生感觉到“我知道一些”,通过交流,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我知道得更多”。而教师,穿插其中交流、点拨,引发再思考。
这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补充解决问题的情景充盈着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见,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
当然,这源于贲老师捕捉课堂教学契机的意识和把握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理念。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计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于是,学生与老师和为一体,教与学合为一体,师生共同构建了一堂简约、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