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洄村古楼(一)

标签:
杂谈 |
洄村古楼系列材料之一
在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洄村有一个雄伟奇特的四合院式古楼群,她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远近闻名,在洄村广大村民的心目中更是一座神圣的宫殿。
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经过多年风雨的侵蚀,古楼近来遭到严重损坏,残破的墙壁讲述着历史的沧桑。2009年5月至7月,在洄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领导下,村里11位老人自发组成古楼保护小组,众多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专业队伍精心维修,古楼现已面目一新,重现当年的风采。
承载着浓郁“孝文化”的孝妇河自博山流淌而来,由南向北汇成大河,两岸土地逐渐宽阔和肥沃,至昆仑镇洄村已是河宽地广,从古到今流淌的母亲河灌溉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子民。
因洄村周围有高大的土崖,挡住了孝妇河水的去路,河水便萦洄环绕村庄而流,洄村也因此而得名。由于防洪固堤的需要和良好的土质水利条件,自古以来,人们便在村外庄里广泛种植树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整个村庄土地丰腴,人民富足,山远水绕,绿树成荫,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从上游引出的孝妇河水经村内外蜿蜒流过,给村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全村2000余亩土地都能得到灌溉。所有这些优越的条件都是孝妇河灵动的水给带来的福气,洄村真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古楼其实是北方四合院式楼群,青砖灰瓦,整个浑然一体。说她雄伟,是因为主楼高耸、阁楼紧依两旁;说她奇特,是因为楼厅搭配、四合院式布局。
主楼在北,3间4层,11.5m×6.1m,每层高低不同,全楼高20米。在一楼与二楼中间设置露天楼梯,配有护栏和月台,直接登上二楼。二、三楼均方砖地板,四楼木质地板。内楼梯极为狭窄陡峭,只能容一人上下。四楼空间宽大,向上可看到楼顶的脊梁椽瓦构造,向外可看到广袤无际的田野、整个村庄的情况和十几里远的笠山、昆仑山、淄川县城的高楼大厦。
东西两阁皆3间2层,11m×5.8m,楼高14米,一左一右如主楼忠实的仆从。厅房在南,5间1层,18.5m×8m,高8米,前后都有廊台,门庭开阔,是迎宾会客之所。另外,楼间有地道相连,可通向村外,以防备匪盗袭扰。
整个楼群是一体化的,主次分明,功能明确。主楼4层,阁楼2层,厅房1层。400㎡的建筑群浓缩在1000㎡的南北长方形范围内,占地面积与总面积之比为1:2.5 。由于楼高四合的缘故,虽然感觉空地不多,但是显得紧凑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亭台楼阁,洄村古楼群没有亭而有厅,其它台、楼、阁一应俱全,是厅台楼阁集大成者。据笔者走访和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现与其类似者,真是奇特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少有的厅台楼阁兼备的四合院。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楼建筑方面的特色是厅的透亮、台的别致、楼的高峻和阁的威武。厅房是6梁12柱框架,前后两面对称,每面有4条粗大的柱子暴露在外,廊台宽阔,透光性极好。月台建在院中,由带护栏的台阶和带围墙的台面组成,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俯仰皆宜,是院子里的最佳停留点。主楼
20m高,在周围全是平房的环境下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左右是楼的狭小的四合院内,向上仰望,感觉高耸入云、雄伟高大;在古代落后的技术条件下,楼每增高一点就要增加很大的工程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建楼主人的宏伟气魄。阁楼只2层,却有14米高,威武敦壮,雄浑有力,凛然不可侵犯地护卫在主楼的两旁。
细致观察,还可以发现主楼窗子的分布上下不均匀,有的远有的近,让人不禁疑惑,进得楼去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一楼、二楼都是石头发券建成,三楼、四楼才是想像中的木质顶棚。发券至今仍然是常用的建筑方法,反观用于起顶的古建遗存,不能不让人感慨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如此奇观妙景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谁是建楼主人?建于哪个年代?笔者赞同韩其芳先生所著文章《谁立危楼孝水滨》的观点,建楼主人系博山城里李氏家族,始作俑者乃李宝是也。
清《博山县志》记载:“李宝,字鲁峰,少以力闻,长更折节教诸子,以儒学显,而自隐居药笼间,人慕其药,辄倍售,同业皆不及。又卜别业于孝水滨,种植竹树,蓄琴酒、狎渔樵以自娱”。别业,即另一份房产家业。
李宝之子李时辉,明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曾任西安府道员、推官,相当于现在副市长。父以子贵,老先生有名有利,活得潇洒自在。李宝有句云:“手香丸药后,心静理琴余”。又有题竹诗云: “主人爱竹比琅玕,几度栽培几度看。今已枝枝成大节,直将斫作钓鱼竿。”
明末万历、天启年间,李宝及其后人为建楼做好准备,购买原材物料,组织人马施工。至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完工,有厅房脊檩上的铜制钱“崇祯通宝”为证。施工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高空作业,那时无脚手架辅助,只能靠屯土堆高,工程量无疑是巨大的。村中遗留下两处大湾和村民建房挖地基时深挖才能见到生土即是当时取土的明证。
紧挨着古楼还有一个清代的平房四合院,与古楼群一样青砖灰瓦,全院一体化布局。因受高楼的影响,这个四合院的主屋是西屋,比其它三屋高出20多厘米,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还配有月台和套屋。现在有4个姓氏的村民居住,外人走进时因房屋高低不同而有“不平等”的感觉。这座四合院是清代殷实家庭的典型之作,与古楼群仅是一墙之隔,也有幸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一个古楼群式四合院和一个平房四合院,在洄村广大人民的爱护之下,有幸走到了今天,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喜事。庆幸之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恳请有关单位将两个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四合院妥善管理起来,筹建“奇异的明清四合院”,充分利用珍贵资源,调集各种力量予以建成。以便使我们了解古民建和民俗演变,走进古代先民的生活空间,增长历史、文物、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换个角度来考虑,在目前难以由政府和村集体保管、维护、利用的情况下,将文物推向市场,由个人、公司出资购买,或是与有关单位以某种形式进行合作,可能是拯救文物的最现实办法。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洄村这块平静的土地也逐渐热闹起来。世纪初叶,从村外穿过张博铁路。建国后,又在洄村西部和北部大片的土地上修通张博公路、昆仑至石谷煤矿的铁路,新建淄博瓷厂、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和昆仑变电站。近些年来,随着淄博瓷厂破产改制为淄博昆仑瓷器有限公司,在其地盘上又新建昆仑陶瓷城和国瓷文化广场。洄村古楼高高的屋脊无一没有见证这些活生生的历史。
村容村貌变化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最近二十年,旧村改造迅速进行。当时,村两委就明确提出要保护古楼,以古楼为中心对村庄进行改造,划出古楼、清代四合院等一片为村文化活动中心,这样才使珍贵的文物得以留存。为节约土地,新型住宅一改过去传统的四合院式、独家独院式的平房结构,规划建设4层单元楼,目前已建成14座。虽然村里建起了众多楼房,但它们的高度都没有超过古楼,古楼仍然是村里的第一高度。时间匆匆飞逝而过,世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古楼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依然如故,今后也将会继续受到村民神灵般的对待。
经过380年的沧桑巨变,洄村古楼依然傲视天下、巍然屹立,显示了它坚实的基础、坚固的材料和优良的工匠水平,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这份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首先,我们要提高认识,加强保护。有特色的古迹遗存现在越来越少,需要舍得花钱维护保养。这比起新造景点来,要容易得多,也有价值得多。
第二,希望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已被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向省、向国家推荐和争取。洄村地处张博公路沿线,交通十分便利。整合现有资源,逐步提高古楼的知名度,建设“洄村四合院式古楼群→淄博明末高级乡村别墅→奇异的山东明末厅台楼阁式四合院”的旅游品牌。
第三,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将洄村古楼这一珍贵文物大力宣传出去,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出租、合作、变卖等)予以盘活,彻底改变她任风雨侵蚀、闲置无用,甚至已有迹象被改作庙堂的不利局面。
第四,希望文物管理部门走出城市,走向郊区去开拓发展空间,与洄村联合开发古楼,古为今用,以文养文,以此为平台搞好文物收藏和展览,弘扬中华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