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文明文具店”开业,没有燃放鞭炮,没有花篮,没有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人,更没有上香供桌,然而不乏仍然有青睐小店的顾客群。附近学校的学生,周边的店家,企事业单位的,谁不时不时的需要一些文具用品,现在文具店开到了家门口,显然就方便很多了。相比较许多的新店开张,热热闹闹了一两天,然后就偃旗息鼓,悄无声息,文明文具店就大不相同了。
中午放学及下午上课前,文具店里都是以学生为主,其它的时间则是周边的用户,或者有好奇的路人光顾小店。总之文具店不是冷冷清清,这让店主村姑姐姐安下了心,原先害怕没有顾客,或者是顾客很少,害怕冷冷清清,现在不用愁了。村姑带同学来过了小店,倒不是一定要买东西,而是村姑同学的姐姐开店了,好奇心驱使同学们都想过来看看,好在距学校很近。良明则不用说了,整个班级的同学都知道良明同学的妈妈开了文具店,这可真是个大新闻。同学们成群结队的过来,一探究竟,也不乏有购买文具用品之类的。更有甚者,几天前店里来过两位穿医院白大褂的女士,对这家新开的文具店,医院看样子也是挺有兴趣。文具用品不仅仅适用学校和学生,医院里的办公用品中许多也属于文具类的范畴。
文具店里窗明几净,玻璃橱里各类文具琳琅满目,店里不仅有文具,还有各类复习资料,甚至有模拟试卷,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对学生家长来说也觉得这个小店不错,关键是小店的女主人待人非常和气,和气的往往令人不得不买点文具方觉得安心。
文具店也是倾注了村姑姐姐的很多心血,从选址到店内布置,到一个个审批的流程走完,再到开业。一个女人的呕心沥血也是可想而知,欣慰的是她终于如愿以偿,并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和收益都很不错。
文具店门前的招聘启事还没有撤下,不是没有人来应聘,确实有人来过应聘店员,可至少目前还没有应聘成功者。也不知道女主人是怎么想的?她对店员的要求?她是希望有一个男性店员?抑或是女性店员,招聘启事上都没有说。不过目前看来,即便短时间内没有店员,她也可以对付下来,因为她毕竟年龄不是很大,而且她也需要有事做。自己经常在店里就相当于自己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社会上,她还不至于到了整天守在自家小院里的地步。
周末,如果女儿愿意她可以叫上女儿一道来到小店,她未必是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商人,但让女儿多学一些知识,多接触社会,多知道一些人间烟火倒是很有必要。当然女儿如果感觉勉强,甚至是不愿意她也不想为难女儿,女儿的路不是做妈妈的可以指定的,女儿的知识也未必非要从做一名店员那里获取。
小村庄今天迎来了村姑姐姐回家,不仅是村姑姐姐,村姑和良明都回来了,顺道捎带上了春姑。村姑姐姐不知从哪儿叫了一部小车把村姑姐妹,良明,还有春姑一股脑儿的拉到了大队部。小车无法开进村子,一行人然后就沿着春姑与村姑走过的那条小路回到了村子里。不仅如此,村姑姐姐还和司机说好了什么时候开车来大队部,今天回村的四个人晚上还得回城里去。
村姑姐姐从城里买了许多东西孝敬父母,当然也准备了今天回家要吃的菜肴,一家人没有在城里团聚,在老家的老宅里团聚或许更有意义,只是良文缺席了。
一行人来到了村口的大槐树下,没有继续都往家走去,却让来村口接人的村姑爸爸妈妈和村姑姐姐先回家。春姑与村姑要陪着良明在村口转转,这里有清澈的小水塘,浓荫蔽日的大槐树,大槐树下的石磨盘。再没有多远就是富饶的黄土地,麦穗儿沉甸甸的弯了腰,田埂边的小花,还有那田间的鸟鸣虫啼,一派田园风光。良明非常高兴,连春姑与村姑都被感染了,毕竟两人暂时已不再属于这里,而且两人也离开这里一段时间了。身在大自然中,心亦飞扬,三个孩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这段时间村姑姐姐办成功了许多事,举家迁回老家,孩子转学成功,良文出国,文具店开业,包括精心策划的晚宴,应该都是成功的。女儿想回家看爸爸妈妈了,现在是有时间回来看爸爸妈妈了。以前也想过回家看爸爸妈妈,但始终没有时间?或者是有口难言,然而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今天女儿回来了,不仅如此还带回来了小女儿村姑,外孙女良明,女儿能说不孝心?女儿又是吃了多少苦才有今天?爸爸妈妈心里清楚,大女儿难道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爸爸妈妈不同意大女儿说要把老家的房子翻修,说老家挺好的,什么都不需要。也许爸爸妈妈担心给女儿添负担,一个女人带两小孩,还有一个妹妹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不忍心。大女儿的孝心领了,但不愿意大女儿再为老家花钱,天底下的父母应该都是一样的。爸爸妈妈同样不愿意去城里和女儿住在一起,理由是老家住的习惯了,大女儿理解并尊重爸爸妈妈的想法,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村姑姐姐来到自己住过的小屋,也是村姑住过的小屋,小屋里现在还是村姑姐妹俩先前的样子,只是那个小闹钟停了摆。姐姐现在不需要小闹钟了,村姑和良明也不需要小闹钟了,因为手表已经走进了她们的生活。女儿没有为爸爸妈妈带回来钟表之类的,或许她没有想到,或许想到过,但爸爸妈妈或许会说“习惯了,不一直过得都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