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家辅导女儿的教育局李科长自然有了和女儿一起讨论春姑的作文是否优秀的话题,当然不仅是春姑的作文。爸爸曾经是老师,并且受过高等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辅导女儿的学习都是理所当然。而且是有能力的。
李璐和爸爸说起了班主任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也说了春姑的作文被老师在班级里宣读,李璐也给爸爸看了自己写的作文。作为一名教师,即便不是语文老师,李璐的爸爸应该还是能够就女儿的作文,以及春姑的作文有自己的看法,即便他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当然父女俩不会讨论作文题目是否恰当,因为这不是语文老师第一个出这样,或者类似题目的人。
女儿的“我的妈妈很漂亮”引起了爸爸的思索,女儿没有错,女儿的妈妈确实漂亮。但在一个还不到成年人年龄的文章出现这样的词句,或许就显得有些不应景。爸爸对女儿说,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自己的妈妈非常漂亮,那个场合就一定是个温馨的时刻。然而在班级上,这种类似于社交场合下的女儿对母亲的描述或许就欠妥,即便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别说是李璐了,换做其他人可能也有些迷糊了,说自己的妈妈非常漂亮不对吗?爸爸没有多解释,或许爸爸也未必就一定能解释的通透,可爸爸一定觉得有些不妥。
不妥可能就在作文的题目上,我的家,家里有什么?人们的第一印象家里的人,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具体的人只应该是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者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其他人。写人其实是最难的,直截了当?抑或是含蓄?语气,词汇的组合,或许真的会为难了孩子。无论褒贬都很难恰到好处的运用文字的组合来写好一个人,特别是亲近或最亲近的人。
而春姑的作文老师为什么会读,爸爸认为春姑是想有一种意境,例如四季来定位“我的家”。文中对父母的“忠厚善良”很普通,但是有诗情画意一般的对家的定位,也就淡化了这普通,并且使得普通不再是普通。至于对春夏秋冬描写的是否应景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影响作文整体的可阅读性。春姑的作文中用了“很久很久”亦用了“隐隐约约”和“很小很小”这类重叠词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亮点。更绝的是作文的结尾部分“哦,不写了,要跑题了”画龙点睛一般的写出了春姑与村姑的关系,仅仅是点到,但点到就好,甚至是恰到好处。
爸爸当然更注意到了春姑作文里的很久很久以前家里的描写,春姑想要有兄弟姐妹,但是没有。父母曾经说过?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再说了?春姑的心里一直有个谜团,只是这个谜团什么时候能解开?是否还有可能揭开?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由文字组成,相同的文字不同的组合,亦是不同的语言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或许又是截然相反。
班主任老师又是语文任课老师,双重身份决定了她对春姑的另眼相看,春姑的“我的家”未必写得出类拔萃,但老师认为春姑在语文课方面会出类拔萃。春姑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组合的能力从他的升学考试作文试卷中就可以得到答案。班主任老师应该没有看到过春姑的试卷,但是从春姑的一笔好字看,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会差,班主任老师心想。
春姑给班主任老师留下的印象深刻从那次放学后主动留下写黑板报开始就有了,全班同学只有他是第一个要求留下来的,仅此已经让老师足以记住他了。而接下来更让老师记住春姑的就是她见到教育局的李科长的那一刻,世上竟然有如此相像的两个人,李科长与自己班级的春姑居然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但是她绝对不会把两个人的相像联想到两人就是亲兄弟,李科长当时可没有表现出任何与春姑有关联的地方。李科长没有见到过春姑,如果是见到过春姑,或许他也不会去见春姑的班主任。
疑惑归疑惑,只是好奇而已,可春姑的作文中又写到了自己曾经应该有过哥哥,或诸如此类的,难不成?班主任老师又一次产生了疑问,但很快又否定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班主任也是好奇春姑的作文结尾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又是什么?可结尾非常巧妙,甚至说得上是画龙点睛。“我的家”不存在我的家之外的任何表述,否则就是文不对题,也就是跑题了。但仅凭几个邻家的字就确定文章跑题了?应该也是说不过去的。
春姑是否真的把村姑当成我的家人了?要不然为什么在明明知道可能会跑题的情况下提到村姑?欲言又止或许就无需再解释了。也许在构思作文的时候春姑就想好了怎样在文章中提到村姑而又不被老师认为是跑题了,至于其他人怎么认为不重要,包括李璐的爸爸应该都没有意识到作文结尾的含义。
春姑的聪明或许真的是不可小觑,春姑对村姑的情感同样如此,但凡只要有与村姑有关联的时候,春姑的情感或许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情感了。人的情感,抑或是特殊的情感真的存在?应该是真的存在。一篇作文,相当于一篇情感宣言,既巧妙地表达了情感,又不至于引起众议,也是绝了。可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的发挥?春姑应该还没有到具有深邃智慧的年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