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哥和二表嫂也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严格来说夫妇俩并不完全符合知识青年的标准,至少不是老三届的学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应该也是提倡的,虽然此类现象凤毛麟角。
国家给夫妇俩下拨了安置费,生产队为他俩新建了一小屋,而不是一间。小屋建在村口,黄土砌墙,稻草盖顶,独家小院,更是面对开阔的田野。
看到这里,是否有点诗情画意且浪漫的感觉?冬日的暖阳,黄灿灿的土墙,金色的屋顶,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仔,散懒且温馨,即便是在今日,是否也是诗情画意,或者是世外桃源?而在当年,二表哥及二表嫂,还有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屋可是确确实实。
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这儿的农村,主要是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还有原因或许也是二表哥很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终日闲着未必是长久之事。二表哥读过书,有知识,况且身体健康,或许没有理由一定得呆在城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二表哥当然不是他的姓,也不是他的名字。来到公社的那一天,在介绍到二表哥的时候,突然介绍人打了个顿,他就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家排行老二,人家都叫他二表哥。至于为什么是二表哥,他也没有说明白,或许他也说不明白。在那之后大家就叫他二表哥了,而他的档案里一定不是二表哥。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二表哥的名字或许更容易让人记住,有一个下放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二表哥”。
二表哥相比起一般的学生子们来说,至少显得老成一些,因为他确实岁数要大一些,而且社会阅历也丰富一点。叫他二表哥大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久而久之,二表哥的名字就喊开了,至于他的真名实姓倒不再有人关心了。
二表哥为人正直,善良,更主要的是他干起农活来甚至一些村子里的壮劳动力都自愧不如。取得的工分属于生产队里的满分,即一个出勤日10分工,这在当时的知青中是不多见的。久而久之,村民们对他刮目相看也是理所当然。
二表哥同样也受到了一些学生子们的追捧对象,他们乐意接近到二表哥,并不时会有学生子们来到他的那个小院,二表哥自然也不会让他们饿肚子离开,或许经常还会打打牙祭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