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高中地理新老教材的对比
(2012-05-28 17:57: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天地 |
四川高考高中地理新老教材的对比
一、大纲和课标必修内容的基本对比
基本对比按课标顺序进行,大纲的顺序则相应进行调整。课标的“标准”大致对应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大致对应大纲中“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见表1—10和对应的附表1—10。
表的说明:表中最后一列“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中,各栏句首编号与附表中的编号相对应,含义为:短线前为表号,短线后为删改增项目在该表中的顺序号。“删”后阿拉伯数字1表示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要点”项目,2表示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要求”项目。
附表的说明:附表第一列“编号”中,括号外数字为总序号,括号内数字为对应表中最后一列各栏句首编号。
表1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1-1删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型) |
|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1-2删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删2过细内容(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
|
||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
1-3删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专业型) 1-4删“地方时”“五带”(重复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
|
||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
|
|
1-5删1、2(了解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
|
|
||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1-6增加内容(结构型) |
||
附表1
编号 |
删改增项目(5删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1(1-1) |
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型) |
过细要求 |
2(1-2) |
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删“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黑子和耀斑”(专业型) |
过细要求,专业性过强 |
3(1-3) |
删“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过难 |
4(1-4) |
删“地方时”“五带”(重复型) |
与初中地理重复 |
5(1-5) |
删“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了解型) |
简单现象意义 |
6(1-6) |
增“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结构型) |
结构整合 |
表2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三、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的组成和变动 3.地壳的物质循环 |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
2-1增“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结构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 |
|
|
|
|
二、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
2-2删1、2(专业型) |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 动 1.大气的热状况 |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基本无变化 |
2.大气的运动 |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
基本无变化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
|
|
|
|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
基本无变化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
|
|
|
|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
|
2-3删1、2(重复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
|
|
|
|
3.大气环境保护 |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
|
2-4删2“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其他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
|
|
|
|
三、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的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
|
|
2-5删1、2(专业型) |
(二)陆地水 |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
|
|
2-6删1、2(专业型) |
(四)水循环 |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
基本无变化 |
(三)海洋 1.海水温度和盐度 2.海水运动 |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
|
|
2-7删1、2(专业型) |
|
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基本无变化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
|
|
|
3.海洋环境保护 |
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
|
|
2-8删1、2(了解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4.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
|
|
|
|
(五)生物和土壤 1.生物 2.土壤 |
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
|
|
2-9删1、2(专业型) |
附表2
编号 |
删改增项目(8删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7(2-1) |
增“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结构型) |
结构整合 |
8(2-2) |
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 |
9(2-3) |
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重复型) |
与初中地理重复 |
10(2-4) |
删“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其他型) |
其他考虑 |
11(2-5) |
删“岩石”“板块构造学说”(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有待完善 |
12(2-6) |
删“陆地水”(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求全 |
13(2-7) |
删“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过细 |
14(2-8) |
删“海洋环境保护”(了解型) |
简单现象意义 |
15(2-9) |
删“生物和土壤”(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求全 |
表3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
3-1删“地理环境各要素”,只要求“举例”(列举型) |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基本无变化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
|
|
附表3
编号 |
删改增项目(1删)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16(3-1) |
删“地理环境各要素”,只要求“举例”(列举型) |
求全,可选择 |
表4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
|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
4-1增加内容(结构型) |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
4-2删1“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删2某具体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专业型) |
(二)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灾害防治 |
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
4-3删具体灾害类型(列举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 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
|
|
|
附表4
编号 |
删改增项目(2删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17(4-1) |
增“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构型) |
结构整合,深入研究 |
18(4-2) |
删“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删“某具体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求全 |
19(4-3) |
删具体灾害类型(列举型) |
求全,可选择 |
表5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一、人口与环境(选修) (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
5-1删1“人口发展与环境”,删2“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 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
|
|
|
||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
|
|
5-2删1、2(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
|
|
|
||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 |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
5-3简化,只保留“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专业型) |
|
(一)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
基本无变化 |
|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选修)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
|
|
5-4删1、2(了解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
|
|
|
||
2.城市的地域形态 (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
5-5改“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2.社会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 |
|
|
|
||
2.城市地域结构 |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
5-6删2“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
|
|
|
||
(三)城市规划 |
结合实例,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 |
|
|
5-7删1、2(专业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3.读图分析: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
|
|
||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
|
|
5-8删1、2(了解型) |
|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基本无变化 |
|
|
|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
5-9增加内容(新知识型) |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
|
|
||
附表5
编号 |
删改增项目(7删1改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20(5-1) |
删“人口发展与环境”,删“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简单关系 |
21(5-2) |
删“人口素质与环境”(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简单关系 |
22(5-3) |
简化“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只保留“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删“中国人口迁移”(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过细要求,求全 |
23(5-4) |
删“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了解型) |
简单作用 |
24(5-5) |
改“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专业型) |
概念不明确 |
25(5-6) |
删“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专业型) |
概念修订 |
26(5-7) |
删“城市规划”(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求全 |
27(5-8) |
删“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型) |
简单现象事实 |
28(5-9) |
增“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新知识型) |
新知识 |
表6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六、人类的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
基本无变化 |
(二)工业 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
基本无变化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 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 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
|
|
|
|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
基本无变化 |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 (三)电子通信 (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 |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
6-1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删“电子通信”“国际金融和贸易”(整合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 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
|
|
附表6
编号 |
删改增项目(1改)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29(6-1) |
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删“电子通信”“国际金融和贸易”(整合型) |
过细要求,求全 |
表7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
基本无变化 |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
7-1删“环境问题的后果”“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专业型) |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
7-2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列举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
|
|
|
附表7
编号 |
删改增项目(2删)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30(7-1) |
删“环境问题的后果”“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了解型) |
简单现象原因 |
31(7-2) |
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列举型) |
过细要求,可选择 |
表8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情况及类型 |
|
|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
|
8-1增“了解区域的含义”(补充型) |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 |
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
8-2改具体的“中国”为“某区域”(固定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 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
|
|
|
|
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结合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实例,理解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了解调配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8-3改具体内容为举例,改“原因、措施、问题”为“影响”(固定型) |
附表8
编号 |
删改增项目(2改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32(8-1) |
增“了解区域的含义”(补充型) |
基本概念 |
33(8-2) |
改具体的“中国”为“某区域”(固定型) |
固定要求,可选择 |
34(8-3) |
改具体内容为举例,改“原因、措施、问题”为“影响”(固定型) |
固定、过细要求,可选择 |
表9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
|
9-1删1、2(专业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2.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
|
|
|
|
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的防治 |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
9-2改“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具体内容为“某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固定型) |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 |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等实例,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及对策。 |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
9-3改“长江三峡等”具体内容为“某流域”(固定型) |
(四)山区开发 |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 |
|
|
9-4删1、2(其他型) |
(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
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 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
9-5改“黄淮海平原、东北等”具体区域这“某区域”(固定型) |
|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
9-6增加内容(补充型) |
(十)城市新区的发展 |
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 |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
9-7改“上海浦东新区等”具体区域为“某经济发达区域”(固定型) |
(七)交通建设 (八)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 |
结合西南等地区的实例,了解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结合海南岛等实例,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 |
|
|
9-8删1、2(其他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
|
附表9
编号 |
删改增项目(3删4改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35(9-1) |
删“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专业型) |
专业性过强 |
36(9-2) |
改“水土流失、荒漠化”为“某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固定型) |
固定要求,可选择 |
37(9-3) |
改“长江三峡等”具体内容为“某流域”(固定型) |
固定要求,可选择 |
38(9-4) |
删“山区开发”(其他型) |
其他考虑 |
39(9-5) |
改“黄淮海平原、东北等”具体区域这“某区域”(固定型) |
固定要求,可选择 |
40(9-6) |
增“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补充型) |
补充知识 |
41(9-7) |
改“上海浦东新区等”具体区域为“某经济发达区域”(固定型) |
固定要求,可选择 |
42(9-8) |
删“交通建设”“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其他型) |
其他考虑 |
表10
教学大纲 |
课程标准 |
标准删改增情况及类型 |
||
教学内容要点 |
知识要求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
10-1增“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新知识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
|
|
|
附表10
编号 |
删改增项目(1增) |
删改增意义诠释 |
43(10-1) |
增“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新知识型) |
新知识 |
二、大纲和课标必修内容的“删”“改”“增”统计分析及意义诠释
(一)“删”统计及意义诠释
“删”类型分5种,包括28处。见表11。
表11
|
表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
表7 |
表8 |
表9 |
表10 |
总计 |
了解型 |
2 |
1 |
0 |
0 |
2 |
0 |
1 |
0 |
0 |
0 |
6 |
专业型 |
2 |
5 |
0 |
1 |
5 |
0 |
0 |
0 |
1 |
0 |
14 |
重复型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列举型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3 |
其他型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2 |
0 |
3 |
总计 |
5 |
8 |
1 |
2 |
7 |
0 |
2 |
0 |
3 |
0 |
28 |
“删”意义诠释如下:
1.了解型
即大纲中可作为一般知识了解的内容,多数是现象的描述,一般难度不大,课标不再作要求。可分为以下各类:①侧重于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2处:1-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7-1“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后果”;②侧重于现象的历史发展线索。有2处:1-5“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5-8“聚落的形成和发展”;③侧重于现象的意义和作用。有2处:2-8海洋环境保护,5-4“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总计6处。
2.专业型
即大纲中专业性过强的内容,课标不再作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各类:①属于常识或简单关系。有3处: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5-1“人口发展与环境”,5-2“人口素质与环境”;②可能过难。有1处:1-3“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③过于求全。有2处:2-9“生物和土壤”,4-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④过于偏重学科本位思想。有3处:2-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6“陆地水”,2-7“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⑤繁琐复杂。有4处:2-5“岩石”,“板块构造学说”尚需完善,5-3简化“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删“中国人口迁移”,5-7“城市规划”,9-1“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过于空泛;⑥概念不明确,需要修订。有1处:5-6“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总计14处。
3.重复型
即大纲中和初中地理重复的内容,课标不再作要求。有1-4“地方时”“五带”,2-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总计2处。
4.列举型
即大纲中列举要素、类型、具体区域的内容,课标不再作全面要求,只要求举例。有3-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4-3“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7-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总计3处。
5.其他型
即大纲中可供选择的内容,课标可能有内容的重要性、篇幅等其他考虑而不作要求。有2-4“臭氧层的破坏”“酸雨”,9-4“山区开发”,9-8“交通建设”“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总计3处。
(二)“改”统计及意义诠释
“改”类型分3种,包括8处。见表12。
表12
|
表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
表7 |
表8 |
表9 |
表10 |
总计 |
概念型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整合型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固定型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4 |
0 |
6 |
总计 |
0 |
0 |
0 |
0 |
1 |
1 |
0 |
2 |
4 |
0 |
8 |
“改”意义诠释如下:
1.概念型
即大纲中概念不明确的内容,课标进行了修订。有5-5改“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总计1处。
2.整合型
即大纲中需要重新整合的内容,课标进行了修订。有6-1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删“电子通信”“国际金融和贸易”。总计1处。
3.固定型
即大纲中规定的固定内容,课标修订为可供选择的内容,增加了弹性。有8-2改具体的“中国”为“某区域”,8-3“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改具体内容为举例,改“原因、措施、问题”为“影响”,9-2改“水土流失、荒漠化”为“某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9-3改“长江三峡等”具体内容为“某流域”,9-5改“黄淮海平原、东北等”具体区域这“某区域”,9-7改“上海浦东新区等”具体区域为“某经济发达区域”。总计6处。
(三)“增”统计及意义诠释
“增”类型分4种,包括7处。见表13。
表13
|
表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
表7 |
表8 |
表9 |
表10 |
总计 |
结构型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3 |
新知识型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2 |
补充型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2 |
总计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1 |
1 |
7 |
“增”意义诠释如下:
1.结构型
即大纲中结构不清晰、不合理、不完整的内容,课标进行了结构的补充、整合,使之趋于完善。有1-6“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该处位于“宇宙中的地球”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间,有过渡作用,采用“圈层”视角优势明显;2-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该处承上起下,特别是“外力因素”的增加使认识更为明确、科学、深刻;4-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处属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使“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更为完整。总计3处。
2.新知识型
即大纲中没有的新知识内容,课标进行了补充,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有5-9“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0-1“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总计2处。
3.补充型
即大纲中没有的知识内容,课标认定为重要而加以补充。有8-1“了解区域的含义”,为一基本概念;9-6“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能源和矿产资源”主题。总计2处。
(四)“删”“改”“增”的基本印象
1.变化较大,分布较为均衡。总计43处变化,删改36处,新增7处,“删”“改”多,“增”少。而“基本无变化”仅12处。自然地理有16处变化,人文地理有15处变化,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有12处变化。课标的所有10大项“标准”,每项都有变化。可见变化是全面的。变化后的课标较大纲趋于简化、清晰。
2.变化的主要倾向是避免过度学科化,不过分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删除空泛的、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删除远离现实生活的内容;删除过易或过难的内容;删除繁琐复杂的内容;整合知识;删除含义不明确的概念;删除与初中地理重复的内容;变固定要求为自主选择;补充新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