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先生-杨震
(2014-04-03 13:58:28)四知先生-杨震
辞别三门峡市纪委同事,从函谷关上连霍高速,70公里的车程便到了潼关。在古代函谷关与潼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山间通道,蜿蜒曲折,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是山东入关中的必经通道,函谷的东头是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可见两个关口在战国纷争的年代是多么重要。沧海桑田,岁月如刀,由于黄河外切形成滩涂以及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新道路产生,而函谷通道便逐渐被废弃,留下两座关口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一路上我在想:函谷关和潼关虽然失去了军事价值,但是两关留下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成为了后人宝贵的财富。如果把与两关相关的名人志仕比作璀璨群星,那么代表函谷关的老子就是太阳,代表潼关的杨震就是月亮。
随着杨震廉政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看着以四知堂为中心的正气厅、浩然厅、清风廊等各个展区,这位两千年前的古人带给你只有心灵的震撼。
杨震大约出生在公元59年,东汉弘农郡人,是现在的陕西省潼关县安乐乡。他出生名门望族,八世祖杨喜因诛杀项羽有功,被汉高祖刘帮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垂相,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的《今文尚书》,而成为一代名儒,到了哀平二帝西汉已走向衰落,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朝廷征召出仕,他则隐匿逃避不知去向。
扬震出生在这样的教育世家,从小就敏而好学,通晓经传博览群书,长大后师从恒郁太常,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他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而对于地方州郡长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3000余人,多成栋梁之才,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
年近五十天命,杨震的名声和人品受到了汉安帝刘祜的母亲邓太后的钦慕和关注,于是派其兄长大将军邓鹭三次亲自登门邀请,终打动杨震出任幕府,后不久升任河北襄城县令,公元110年升任荆州刺史,公元112年迁升东莱太守,公元114年调任涿郡太守,公元117年入朝任九卿之太仆、太常,公元120年升为司徒,位为三公之一主管教化,公元123年升为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公元124年受奸人诬陷,安帝下令送归原籍,在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为表清白以死明志,饮毒酒而去。
杨震从应征幕府起到罢免太尉止出仕近20年,二十年间,他能格尽职守、秉公办事,刚正不阿、勤勉清廉,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成为了后世千秋学习的楷模。关于杨震的故事非常多,我只取“暮夜却金、四知教人”的故事来看杨震的为人,也不枉此次廉政教育考察之行。
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昌邑时,王密听说后,亲赴郊外拜谒恩师。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王密又乘夜深人静之机,特备黄金十金前去送礼,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县令,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你这是什么话,你顶天而来天知,你踏地而去地知,你送黄金你知,我受黄金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而出。
杨震暮夜却金四知教人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如今杨震的四知清廉精神已成为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载体和廉政文化品牌,杨震廉政博物馆也将被授于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称号。 ( 2014-04-0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