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家讲坛》:出其不意,走出精彩人生

(2016-06-13 16:34:23)
标签:

谢谢编辑

分类: 历史杂谈

《百家讲坛》:出其不意,走出精彩人生

                   王韬: 出其不意,走出精彩人生

                                                   /代连华

    公元1828年,王韬出生于江苏新阳县一个教师家中。母亲对他极为严格,四五岁时,王韬就学会背“三字经”“千家诗”等等,可以说,王韬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受的是旧式教育。

十七时,王韬参加了高考,结果却名落孙山,彼时家道中落,父亲没有能力再挣钱养家。于是,王韬办了一个学习班,为学生补习功课赚钱养家。父亲让他继续补习,争取来年参加高考。王韬很任性,就是不考了。

后来,王韬到上海寻求发展,以他的才华教书也可以,但他却不按常理出牌,而是穿着长袍梳小辫,总往洋人堆里混,他对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等等感到好奇,同时也被深深吸引。恰好,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准备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外国去,正缺一位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才,王韬应聘并被录取。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王韬就是被改变的人,他不顾父母反对,脱掉长袍,剪掉小辫子,不仅西装革履而且满嘴吐洋文。他把传教士翻译出来的比较晦涩的文字,重新加以润色,不仅词藻华美而且通俗易懂,布衣书生秒变中文翻译,顺便学了些英语。

如果就这样混下去,前途也可以,但是因为接触到西洋文化,骨子里对当时的清朝统治便有所不满,于是上书献计献策,结果触怒当局遭到通缉,彼时的王韬,不得不为自己的任性买单,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

    在海外流亡的日子里,王韬先后去过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不仅考察当地民俗,还将它们拿来与中国文化相对比,并写出《扶桑游记》。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在王韬心里还是眷恋故土,在国外的日子,他和理雅各共同合作,将中国的《春秋左氏传》《易经》和《礼经》等等翻译出版问世,让外国人认识并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虽然是被自己的国家扫地出门,可王韬还准备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国家不给机会,自己创造机会。王韬去英国议院参观,有时还去旁听人家开会,研究外国发展史,并为此写下《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等等书籍。一个中国培养出来的旧式文人,却以开阔的眼界,写出了让世人惊讶的文史巨著,除了任性,还有满满的爱国心。

国外的生活很滋润,可王韬还是放弃优越的生活,辗转回到香港。在选择专业时,王韬不仅放弃翻译工作,还投资进入媒体这个陌生领域。

为宣传新思想,王韬认为必须具有独立自由的传播途径,为此,他很任性地买下“中华印务总局”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创办了《循环日报》。然后,他就开始在自己家的报纸上搞宣传了,说说写写一发而不可收。

公元1887年,经过李鸿章默许,王韬终于回到祖国自己的家。彼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在外颠沛流离这么多年,应该好好歇歇了,可王韬却不肯,上海格致学院缺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对方发来邀请函,王韬就走马上任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韬首先废除了旧式教学方案,重新制定了教学内容,不再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西方,而是真正地去学习西方文化。此举遭到守旧人士反对,王韬顶着骂名强制实行。其次,在格致学院开设小学课程,并招收小学生,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是他教育改革的宗旨。于是,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从上海格致书院成长起来。

纵观王韬的一生,从私塾启蒙到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从满嘴“知乎者也”华丽转身为英文翻译;从私营企业家到格致学院校长;从一介布衣书生成为爱国志士,王韬每一步都走得出其不意,不知不觉竟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百家讲坛》2016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