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中国风》:天生冰雪质,弹词寄才思
标签:
谢谢编辑 |
分类: 历史杂谈 |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邱心如,虽然家境贫帘,但也算是书香之家,父亲劳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母亲也喜吟诗联赋,受家庭熏陶,邱心如从小便有文墨之缘,不羡华服美食胭脂粉,只“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赋闲篇。”无忧无虑的邱心如,每天读书不倦,闲来吟词赋诗。
少女情怀总如诗,诗如邱心如,每每读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或悲欢离合,或破镜重圆时,总会唏嘘不已,但同时也对书中,把女性写成弱者形象而有所不满。于是,邱心如萌生写一部“虽为女子,强似男儿”的作品,想为天下女子正名。
不知人间疾苦,不懂世事艰难的邱心如,独坐黄昏无所事,临窗执笔度春秋。在封建社会,女孩不用求取功名,但以做女红打发光阴,邱心如则是母亲催工便心急,母亲不催便开始翻旧卷,再写新词续旧篇,她给自己写的作品,取名为《笔生花》。别人家女孩是手执眉笔描双眉,她是扫眉笔上笔生花,精美文字如花绽放。
后来,母亲知道心如在写小说,于是支持并成为第一个读者,而心如也时常将自己写的故事情节读给母亲听。“聊博我,北堂萱室一时欢。”心如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让母亲感到欣慰。
然而快乐终有时,随着年龄渐长,偶有人家上门提亲,父母开始谨小慎微为女择婿,邱心如虽然不想嫁,但终未能免俗。有一张姓儒生前来提亲,父母揣摩其“幼习儒业”必有才学,于是为女议下婚事。
一顶红轿,两朵红花。一对新人,送入洞房。岂料婚后生活,并不是如花般美好。夫君虽是儒生,却才疏学浅庸俗不堪,原以为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的邱心如,感到深深的失望。仅此而已,也未尝不可,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操持琐碎繁杂的家务之余,还要顾虑婆家的姑嫂嫌隙。这让质本清洁的邱心如苦不堪言,曾经无忧无虑读书写字的乐趣,从此荡然无存。
一轮明月,散发着清辉铺满人间,天地间一片澄净,而独坐窗前望月感伤的邱心如,则是眼中含泪不敢流,满腹沧桑无处诉。
庭前落花,随风飘落,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落花虽无言,笔下能生花,邱心如嗅着花香,强自打起精神,从包裹里翻出《笔生花》书稿,在黯淡的烛光里,忙里偷闲续写起来。
然而平庸的夫君以及困顿的家境,常常让邱心如疲惫不堪,夫家并不理解,一个女人只需操持家务,孝顺双亲,养儿育女即可,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即便是在夜晚,挑灯夜读吟诵。愚昧的家规,束缚着邱心如无法写下去,内心的凄苦如潮翻涌,却也无可奈何。
虽然夫君幼习儒生业,但才疏学浅终究碌碌无为,一直没能求取功名,功不成名不就,养家糊口的能力也没有,“最堪怜,多病慵妆闲宝镜,良可叹,疗病无计质金钗。”窘迫的日子里,病也无着落,唯有当掉金钗方能有所救济。
曾经天真烂漫无所忧,冰雪聪明绣锦章,而今困于生计里,曼妙才华任消磨。晨昏日落,永无休止的操劳,渐渐地,让邱心如再无闲暇执笔,浸润着心血的《笔生花》,只能层层包起来压进箱里,再也不曾写下一字。
一窗昏晓,送走流年,花开花落间,春去春又来,而邱心如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家中依然是“群小离间多妒猜,儿女娇痴不解事,”这些对于邱心如来说,或许可以容忍,而不能让她忍受的却是“被人相忌更相倾。”邱心如本是才情女子,为琐碎庸俗所不相容,她想冲出牢笼一样的家庭,自由自在如往昔,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塑造美好的女子形象。而这一切,都被桎梏在家庭中无力改变,唯有在内心深处,让自己的《笔生花》寂然绽放。
屋漏更逢连雨天,困苦的生活还没有扭转,平庸半生的夫君病逝,日子更加窘迫,虽然夫家待她不敬,但邱心如还是尽心尽力侍奉公婆直到病逝。儿女成家,夫家已经没有牵挂,邱心如带着一颗已经麻木的心,回到同样贫穷的娘家。娘家只有老母亲,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她。
邱心如本想续写《笔生花》,但看娘家生活无着落,只能先解决温饱,才能有精力创作。邱心如在母亲帮衬下,设馆教徒以维持生计,虽然处在“时逢冬至风光少,人到贫时世味谙”的境况,但让邱心如聊以自慰的是,终于可以续写自己心爱的《笔生花》,而不用再顾忌别人的目光。
邱心如自幼饱读诗书,精诗词工行草,于是,白天挂帐教徒,侍奉老母亲,夜晚秉灯创作,虽然时常还为“惊米贵,苦囊中,不在愁中即病中”所困扰,但创作却取得展,曾经生疏的笔触,再次妙笔生花,每一章每一节丝丝相扣节节生情。自己经历的不幸,生活的折磨,以及世态炎凉的苦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里,创作过程中,邱心如常常泪流满面。而一直支持她的母亲,更是她的第一个读者,年迈的母亲,听女儿吟诵作品,常常露出会心的笑容。日子虽然清贫,因为文字的点缀而变得活色生香。
尘世沧桑,倏忽而过,邱心如前后历时三十年,终于完成《笔生花》。《笔生花》共分八卷三十二回,近一百二十万字。才华横溢的邱心如,巧妙地将诗、词、说、唱融入其中,整部作品构架气势恢宏,情节描写细腻,虽是叙事文体,却又类似于章回体小说,故事错落有致,场景运用自如。
“留贻闺阁邀请赏,工暇消闲仔细评。”虽然邱心如完成创作之后,写下如此诗句,但在内心深处,她是希望这部作品有读者,能够引起共鸣,而不只是限于闺阁赏读。但在生活极度困顿之下,哪里能够刊印出版呢?
咸丰1857年,邱心如的表侄陈同勋为《笔生花》作序云:“姑母性至孝,借翰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邱心如以文孝母,写下洋洋洒洒巨著,并非是想博取盛名,在陈同勋的帮助下,《笔生花》终于首次刊行面世,并迅速引起轰动。文人雅士摇头晃脑品评《笔生花》,大街小巷皆唱《笔生花》。
《笔生花》是一部长篇弹词作品,既能喜闻乐见为普通民众接受,也以文笔清新,情节迂回曲折而获得名士赞赏,作品不仅直言“生女如斯胜似男”的观念,也阐明了“弄瓦无须望弄璋”的思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笔生花》却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名门闺秀,为了追求幸福,纵然磨难重重,依然执着不放弃,并最终修得花好月圆。整部作品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富有激情。
《恋恋中国风》2016年第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