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州晚报:乡音虽改情依旧

(2012-08-02 08:40:05)
标签:

谢谢编辑

杂谈

分类: 往事如花

      锦州晚报:乡音虽改情依旧
                                  乡音虽改情依旧

                                                  文/代连华

    读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感动于诗人贺知章离家在外多年,虽然鬓发苍苍,却乡音不改,那乡音里透着浓浓的乡愁。但人世沧桑岁月漫漶,即使乡音已改,乡情也会时时涌上心头,而从不曾忘记。

 

    记得上学时,有位语文老师是江苏某地人,说起话来有着浓浓的乡音,对于我们这些调皮的孩童们来说,老师的南腔让我们捧腹大笑。女老师眼中含泪却又无可奈何,为了练好普通话,老师每天坚持读课文,校园那片小树林里,常传来老师朗朗的读书声。等到我们小学毕业,老师已经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长大后,我们终于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了让我们听好课,强迫自己忘掉乡音,就像抛弃自己的故乡一样,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感情上的割舍呢?多年以后,我们并没有记得老师那流利的普通话,反而会学上一两句老师的南腔,然后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却又泪眼盈盈。

 

    走在繁华的尘世间,每个人都用不同的乡音,诠释着自己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有人坚守乡音不变,走到哪里都以家乡口音而自豪。有人乡音已改,但思乡之情却从不曾改变。纵然乡音已改,却牢记家乡口音,在异地他乡骤然听见,依然是惊喜和亲切的。

 

    那年去海南旅游,住家庭旅馆里,女老板阿珍说起话来侉侉的,我得用心细听才能明白她的话。我以为她是本地人,当我把身份证亮出来的时候,她惊叫起来,“咱俩是老乡呀”。我愣愣地看着她,她急不可待地诉说着自己是如何从东北来此地打拼的,还有其间的经历,只是瞬间,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阿珍年轻时就辗转各地,乡音已然渐渐失去,但对家乡的那份亲情却从不曾改变,此后几天她热情地招待我,而我也享受着那种异地他乡的暖暖乡情。

 

    有一次,一位南京文友给我寄一份样报,因为地址没有写清,他很焦急地打来电话求证,听他口音是地道的南京人,结果他在那边笑着说,自己是正宗东北人,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那一刻很感动,乡音虽变,乡情却不曾变。

 

    乡音是故乡的母语,乡音虽改乡情却不会改变,那份浓浓的乡情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会时时牵挂在心头。

锦州晚报:乡音虽改情依旧

http://www.1m3d.com/attachment/Mon_1207/15_33032_87b6291da474be9.jpg?516

《锦州晚报》第3版人生品味2012年7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