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翁亭记》详细解读

(2013-09-06 08:32:29)
分类: 文言阁

醉翁亭记

1、             文学常识: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写作背景:

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             课文分析:

主要内容:文章先写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逐段分析:

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1) 这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引出亭子的?——空间顺序:远  

(2)      作者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低(视线:下上“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引上醉翁亭。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3) 滁州的地理环境如何?——“环滁皆山”

(4) “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林壑尤美”

(5) 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蔚然而深秀”

(6) “深”的表现有哪些?——“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

(7) 醉翁亭的位置在哪?——“临于泉上”

第二层,写亭子的得名及“醉翁”的深意。

8“来饮于此”的“此”指的是哪里?——“醉翁亭”

9“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0“醉翁”的含义是什么?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醉翁之意在山水”的原因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谓谁,暂且不表,埋下伏笔,直到全篇结句提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之效。)

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12朝暮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点?

      ——朝:日出而林霏开

          暮:云归而岩穴冥         (特点:晦明变化)

13四季的景色分别怎样?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14“乐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15分层:一层,滁人游山之乐  二层,众宾宴饮之乐  三层,太守宴醉之乐

16宴会上摆放了什么东西?  ——鱼、酒、山肴、野蔌

17太守是什么样的形象?  ——“苍颜、白发、颓然”

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18描写时近傍晚的语句有哪些?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9写禽鸟、游人之乐的目的是什么?

——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20“醉”与“乐”同一说明了什么?——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21全文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什么?

      ——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感情线索)字,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帅于太守之乐。

          “醉”——现实         “乐”——实质

22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4、写作特点:

1)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4)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附答案)

①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②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③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