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忠定祠倚北渚,殿廊巍昂幽旷俱”
【大明湖胜景自唐代起就名扬四海。宋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古时湖面甚阔,今五龙潭一带也包括在内。后历经变迁,至金代起,大明湖专指城内湖区。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经过历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景色。】
一、上世纪初济南大明湖‘铁公祠’庭院风貌。(北城墙、‘北渚亭’、‘小沧浪亭’水榭、莲池):
小沧浪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造的。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小沧浪以上悬“小沧浪亭”匾额的三间水榭为中心,四面出厦,四周饰以雕花槅扇。水榭南濒湖滨,东西两面前侧接湖滨回廊,东西两面后侧及北面则围绕在一凹字形池塘,内植睡莲红荷。榭东有石桥跨池上,将池塘分为东西两片。塘边弱柳妩媚,塘中睡莲乍醒。
塘之东,依‘北渚亭’旧址,沿东墙半壁斜廊可直上重建的红柱四楹的北渚亭。这样,亭、榭、桥、池相互映衬,柳丝风荷渲染意境,更有湖滨曲廊,借湖景入园,于是,湖光山色与如诗如画的小沧浪便融为一体,人在其中,也就会如醉如痴了。
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任山东提督学政使的内阁学士翁方纲,非常喜爱小沧浪亭,不仅应阿林保之邀为小沧浪亭撰文,还另赋诗作,以“四照环澄镜,诸峰对写真;那能凭小记,传出画精神”的诗句,赞美这里的绝妙景色,慨叹语言的苍白无力。


请注意:照片下端标注着此处是‘济南府大明湖李鸿章廟’。
这些老照片,是外国人所拍摄。之所以错误的将‘铁公祠’标注为与此处隔湖相望的‘李公祠’,皆因在‘李公祠’的后院,也有一段半壁斜廊(其图附见本文最后)。如此南辕北辙、‘张冠李戴’,倒也情有可原。
三、1902年铁公祠庭院:


四、1907年铁公祠西北部南望。(铁公祠庭院内景,西南门内、半壁回廊内景、小沧浪亭水榭):

五、‘铁公祠’庭院南侧外景。(西南门小码头、小沧浪亭、南侧半壁回廊外貌):

维修施工时的情景。:

附文:
《铁公祠记》
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以守言也。寄百里之命又兼守土言之,则才与守合矣。古今忠节之臣,以守土之才而兼殉身之烈,孰喻有明铁尚书者。而尚书当时未有谥。至我,皇上特赐谥曰“忠定”。昔于史馆得见钦定赐谥诸臣黄册,“忠定”之谥词曰:“荣励守城,气吞伏版,才能优裕,志节坚刚。”呜呼,此四言者,实以才与守并言之,足以昭千古矣。方纲窃曰:斯义绎公前后事迹,所以致命成仁者皆以浩气行之。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以时之久暂异也,不以事之成败计也,不以地之远近殊也。而况济南为公矢志固守之区乎?公以济南居南北之间遏挫燕师,至今四百年矣。故老犹传燕王入城悬铁板几中者,今之城西门也。慷慨誓师者,北湖水面亭也。其气足以壮鹊华、沏源泉、贯金石而耀日星也。则其精灵安于湖之北渚宜矣。先是今礼部侍郎刘公视学于此,与巡抚长白长公谋立公祠而未果;今运使长白阿公始度地于湖上,以今夏六月工就。方纲试事毕,获与拜祠。阿公以书石之炎属爰敬书。
圣天子褒忠之旷典与公之才守相发明者,庶几伸此土人之积感而为,百世效忠者劝。
大清乾隆五十七年
岁在壬子秋月塑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山东学政大兴翁方纲撰并书丹篆额
*****************************************************************************************
‘李公祠’后院‘龙飞’楼前东侧院墙的半壁斜廊。:

(图片以及说明文字,皆摘编自‘百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