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济南大明湖‘铁公祠’

一、荷塘莲池、小沧浪水榭、石桥、八角亭。:
上世纪三十年代庭院内景一角。:
*******************************************************************************************
【附转文一篇】:
景色如画的铁公祠,曾吸引了最具审美眼光的画家。上世纪30年代,济南一中美术教员桑子中将敞开式的湖山一览楼改建作海岱美术馆……铁公祠院内荷塘里,漂着斑驳丹青碎影。
“铁忠定祠倚北渚,殿廊巍昂幽旷俱”,“一日忠魂万古祠,明湖烟雨柳丝丝”,“湖上旌忠旧有堂,重新榱桷灿云章”,“雨榭风亭夹月廊,铁公祠畔藕花香”,古人凭吊铁公祠的诗句难以胜数。铁公祠西的湖山一览楼(现为荷香村饭店)和荷塘之东的得月亭(原叫八角亭),是1929年由山东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主持修建的。湖山一览楼坐落于原正厅位置,为五开间。登湖山一览楼,“湖光山色咸萃于兹”。
景色如画的铁公祠,吸引了最具审美眼光的画家。上世纪30年代,济南一中美术教员桑子中将敞开式的湖山一览楼改建作海岱美术馆。桑子中是山东省沂源县人,出身山区农家。 1930年,他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山东老家,任教于济南一中。1931年夏天,他去南新街登门拜访了时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先生,并将自己《大明湖之秋》的油画作品相赠,后与老舍先生成了好朋友。老舍曾为《桑子中画集》作序,称赞他的画“深厚”,“他的投色是以淡藏浓,他的笔道是更可怕厉害得可怕,雄浑得可怕。”1935年,诗人、作家李广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济南一中教书,与桑子中成为同事和挚友。李广田也十分欣赏他的画作,印象最深的是《大风中的黄河》和《秋雨中的明湖》。对这位喜欢在风雨中工作,顶着伞或大斗笠作画,开过几次个人画展的同事,他作如此评价:“他的作品中也就充满着风雨,萧萧骚骚,深厚,浓重。”
桑子中工作非常勤苦,自奉非常俭朴,屋子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像吝啬的老农民那样积钱”,因为他要“在明湖边上建一座壮丽的美术馆。他把自己历年的积蓄都花上了,把整个的精力也都花上了,为了这计划之易于实现,他不得不把那张黝黑的瘦脸在人家面前陪陪苦笑,不得不用自己讷讷的言辞去求得人家半句允诺……然而经年的辛苦,一座美术馆就在湖边上站立起来了”。走进这所艺术宫殿,不但那些从各处征集来的作品令人目夺神摇,就是那些设备也都极其讲究。他还想在铁公祠办一所儿童美术学校。然而,卢沟桥的炮声粉碎了画家的美梦,他含泪告别这所凝聚了太多心血的艺术殿堂,与济南一中的师生一起,踏上南下流亡路。抗战胜利后,命运坎坷的桑子中未能返回济南,后来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逝世于重庆。他的挚友李广田在流亡岁月里写到画家的惦念之情:“现在,那座美术馆怎样了呢?每天晚间,倚在美术馆的栏杆上望济南城墙马路上一圈灯火,只隐隐映出远山近水,葱葱茏茏的树木,却不见市廛……现在站在那楼上的却不知是什么人了!”
铁公祠此后并未与美术绝缘。抗战胜利后,画家桑子中虽未重回故地,私立震华文学院却在铁公祠聚集了一批画家,开坛授课,培养未来的丹青人才。这所学校由山东菏泽人王玉圃在1946年初创,董事长是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先生,董事中有著名实业家、东元盛印染厂老板张东木先生,他提供学校主要经济来源,并担任学校教师。学校初创时称南华文学院,暂借五里牌坊致敬水泥厂的一座大楼作为教室及办公场所,1947年秋天迁到大明湖内的铁公祠上课。1948年春,学校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时,易名震华文学院。震华文学院内设文史、政经、艺术、体育等系,艺术系主任由画家黑伯龙担任,亲自传授山水画技艺。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常常是边讲边示范,以言传身教的方法开导启发学生。画家关友声(讲授书画题跋、诗词)、弥菊田(讲授山水画与篆刻)、王凤年(讲授工笔人物)、呼盉斋(讲授绘画、艺术史、美学)、段黎民(讲授大写意花鸟)等任美术教员。他们多毕业于平、沪艺术院校,科班出身,且具有较高艺术造诣。时济南画界有公认的“四家”,乃黑伯龙、关友声、弥菊田、岳祥书,四人中有三人聚于震华文学院,可见此校师资体现了当时济南美术最高水平。上课是利用铁公祠内原有建筑,训练则是在铁公祠外的空地,因为学校有体育系,要练田径等,他们每周有二到三次还要去几里外的皇亭体育场上课和训练。
1946年到1948年,该校艺术系曾三次举行美术展览,内容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书法等,得到省垣知识界好评。1946年,擅长工笔人物仕女画的该校教师王凤年举办了工笔画展。1948年该校第一届学生共100名毕业,当年又招收了文史、艺术、体育、政经、新闻等系新生。后由于战事,校长王玉圃带领部分学生南下,先至湖南衡山开课,随着战线临近,又迁至广州,旋宣布解散。也有人称该校“后迁至台湾,不知所终”。
黑伯龙、关友声、弥菊田、王凤年、呼盉斋、段黎民等教授留在了济南。
铁公祠院内荷塘里,漂着斑驳丹青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