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洗”出来的财富

标签:
78期荣昌服务洗衣店土品牌联网卡财经 |
分类: 封面故事 |
Makeing Fortunes From Doing Laundry
荣昌:“洗”出来的财富
导语:“荣昌服务”旗下有三个品牌,张荣耀把平民化的荣昌洗染、伊尔萨洗衣分别比作“全聚德”、“PIZZA”,高端品牌珞迪象征“LV”。
采访/撰文 叶瑞莹 编辑 俞燕 叶瑞莹 图片提供 Getty Images 设计 宋丽丽
44岁的张荣耀,创业已有22年。他的北京荣昌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荣昌”)目前在北京拥有200余家连锁店、在全国拥有千余家连锁店。他的成功,堪称一个农村穷孩子成功逆袭的典范。
http://m1.magspace.cn/201212/20121224134056171669.jpg
创业之路:从技术到实践
创业“赚钱”这个念头,早在张荣耀读大学的时候就萌生了。不过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立马着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当了一名大学老师。不过,朝九晚五的坐班生活很快让他厌倦,赚钱的欲望在张荣耀的心里越发膨胀。
“外地孩子留在北京,月薪78元显得有点窘迫,更何况当时还要交女朋友。”张荣耀对《东方壹周》the week回忆往事时,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强烈的想改变物质基础的意愿,促使张荣耀在工作一年之后便提交了辞呈,和他的三个亲兄弟开始了共同创业之旅。
张荣耀大学学的是化工材料专业,对皮革漂染颇有研究。张荣耀通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技术转让给洗衣店,赢得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当时大学老师的信誉比较好,一提大学老师这个头衔,还是比较吃香的,技术转让过程也容易得多。”张荣耀说。
在看到这些洗衣店运用自己的技术获得良好收益之后,张家兄弟决定自己开店。19 9 0年,张家兄弟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洗衣店— 荣昌西四店。在经营洗衣店的同时,张家兄弟一边转让自己的研发技术,一边扩大自己的洗衣站点。
从洗衣到国际贸易
在几乎人人都有一件皮衣的上世纪9 0 年代初,没有竞争对手的荣昌迅速在北京开了7家店,1994年单店营业额已超过100万元,当时洗染剂的成本才几元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皮衣洋品牌涌入中国市场,粗糙的国产皮衣迅速黯然失色,荣昌的洗衣机技术也随之受到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荣耀想到意大利可能有洗护高档皮衣的设备,于是向意大利大使馆发了700多封传单,终于去了趟意大利,辗转联系上意大利伊尔萨干洗设备公司。张荣耀一咬牙,用之前洗衣赚得的全部家底—80万元,买了两台伊尔萨的干洗机,同时争取到了伊尔萨在国内的代理权。
“本来洗皮衣一件顶多赚几十块钱;卖技术转让洗衣店,顶多赚一万多块钱;卖设备的话一台几十万元,我们一下子卖给了200多家,抽成不少,于是我们做起了国际贸易。”张荣耀对此很得意。
http://m1.magspace.cn/201212/20121224134118781183.jpg
土品牌的新问题
上世纪末,“品牌”之风盛行,消费者更崇尚洋品牌,用着外国机器的本土品牌荣昌不再受到青睐。于是,张荣耀在1999年创立了一个“洋品牌”伊尔萨,和荣昌同时开设特许加盟店。
伊尔萨的加盟门槛高达50万~60万元,却仍在一年之内在国内开了100多家加盟店。张荣耀见状有点慌:“国内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服务上都很欠缺,每年的管理费不好收。我卖土地、卖知识产权,这些卖没了,到时我吃啥?”
这时,高盛抛来了“橄榄枝”。但是,经过一番调研,双方最终没有达成合作。“他们问了我好多问题,比如质量问题、管理控制问题、收入可持续问题、规模问题、环保问题、技术问题、人员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荣昌的症结所在。
定位新模式
如何才能把荣昌做大、做久?张荣耀来到中欧EMBA学习班“取经”。
通过两年的思考和学习,对比了美、日、欧三地的洗衣店经营模式,张荣耀决定效仿欧洲模式,为荣昌重新制定了商业模式:“一带四” 联网卡。
“一带四” 联网卡模式是指:每开一家设备店,会搭配四家收衣点为其提供业务支持。其中,设备店八成以上为加盟店,收衣点则全部为直营店。联网卡则是为客户办一张卡,便可以享受在全部门店通用的服务,这一模式在洗衣领域中算是创新之举。
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荣昌通过“卖设备”赚钱的路径,收衣点按为设备店送衣的数量获取“佣金”,从而扩展了荣昌的盈利模式。
虽然曾经多元化发展,如今张荣耀表示自己只“专心做洗衣”。今后是否把“荣昌”推出国门,变成国际品牌,张荣耀摇摇头:“国外成熟的洗衣公司太多,盯紧国内需求量大且亟待开发、整合的洗衣市场,难道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