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寻路

标签:
68期微电影商业模式草根题材情感营销财经 |
Microfilms Looking For the Future 微电影寻路
导语:有人说微电影早就火过了。其实在商业世界里,微电影之旅才刚刚开始。
采访/撰文/编辑 杨安琪 图片提供 Getty Images 设计 赵红娜
http://m1.magspace.cn/201210/20121016151749767469.jpg
再来看一组数据:2012年预计将有3000部作品诞生,总播放量达到30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认为2012年是微电影井喷之年。
但微电影背后的商业模式恐怕知道的人还不多。“微电影主要分为自制、合制、定制三大类。其区别在于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评估标准的不同。”优酷土豆高级副总裁魏明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制类微电影选题和资金都由视频网站全权负责;合制类选题和资金由多个参与方根据协议共议共担;至于定制类,则是由广告主全权出资,选题也完全尊重广告主的方案和建议。
稍稍分析,就能看到视频公司们对于微电影的逻辑:自制类是投入。诸如《老男孩》、《父亲》这类优秀的自制类产品是让广告主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打造出有影响力、高品质的产品。而合制类产品,由于有厂商的品牌植入,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视频公司也宣传了自己的平台,算是个保本产品。真正赚钱的是定制类微电影。“优酷已经有了百万量级的定制产品。”
实际上,广告主的神经也不断被微电影刺激。比如,三星显示器就和爱奇艺合作拍摄了《看得见的幸福》、北京现代也在优酷全资定制了《不可能的可能》系列微电影。用魏明的话说,很多不参与微电影制作的品牌都不觉得自己在营销上有过创新尝试。
正如你看到的,很多都是草根题材。其实这也和成本有关,一部微电影的投入成本少则几千元,多了也不过百万。更何况微电影不需要爆炸特效、3D这些视觉冲击力强的镜头刺激观众,那么“温情路线”成为它们为数不多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温情路线”看做情感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明认为,真正打动人心的微电影才能让观众在不经意间记住。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估一部微电影的好坏?播放量、品牌体现、宣传效果、互动率,这些都是广告主看重的。优酷的合制剧《末日过后》,上线2天播放量为150万,冲上优酷网“电影排行榜”的第1名,并占据新浪微博当日话题排行榜第1,周榜第3,转发量超过15万。这些数据都是广告主们喜欢的,起码他们可以用数据向上级汇报工作了。
“微电影正在被广告绑架。”有担心微电影事业的人这样说,如果一部30分钟的微电影真的成了“长广告”,那么观众恐怕连3秒都不会看。而一部剧情优良的微电影面临的困境则是,观众大都记住了剧情,而忘记了里面的广告。
平衡。这才是微电影现在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