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46期科技 |
分类: 热点 |
采访/撰文 Sam 姗云 编辑 杨安琪
“本来是一点点写着好玩,但过了半年左右,就开始全心投入其中,把兼职变成了全职。”36氪创始人刘成诚把创办科技博客的原因归结为兴趣使然。当时还在北邮读研究生一年级的他,出于对互联网创新技术的热爱,逐渐把自己的博客内容专攻科技领域。
对于刘成诚而言,创办科技博客是一种偶然,但对于整个处于变革中大潮中的移动互联网世界,科技博客的兴起却是一种必然。
“我们正在积极需求科技博客的报道,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技博客。” 成都创业公司恒图科技COO 何谷如是说。对于小公司而言,被主流媒体报道的可能性很小,又投不起广告,寻求科技博客的关注成为当下小公司们的传播重点。
追求被科技博客报道的小公司们,还有另外的诉求——被投资人关注。在何谷看来,关注科技博客的不仅有大量的科技爱好者,投资人也在通过科技博客寻找投资机会。相比传统媒体而言,科技博客的报道速度更为及时,更容易向外界传递第一手信息。“我们在寻找投资机会时会首先看媒体的报道,大量的好公司蕴含其中。”红杉资本一位投资经理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36氪甚至将科技博客比喻成创业公司崛起的第三只手。在该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从36氪获得的创业公司报道反馈来看,最为明显的有两点:1是获取大量天使用户甚至导致服务器崩溃,这批用户往往是你的产品走向大众的跳板,他们能够给你提供许多创新的建议;2是获得投资圈的关注和资金的支持,许多优质的项目都获得了一线VC的关注和投资。
如果你看看现在的科技大背景,就知道让科技博客如此繁荣的真正原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3、5个人,加上一个好想法,就可能出现一家创业公司。当然这些公司不是基于iOS平台,就是基于Android平台。而主流媒体根本不会关心这些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在做什么。“传统媒体太过于强调模仿式创新。在我们接触的创业项目中,如铁皮人、令客云都是相当不错的中国式创新项目,也都在我们报道后获得了融资。”刘成诚介绍。
科技博客也并非什么都报。“我们报道创业公司的判读标准基于2点,一是产品体验与完成度,二是创新点和行业方向。”刘成诚说,我们的文章主要谈产品模式、谈技术创新、谈行业趋势;很少谈创业公司背后的故事与人物。这或许才是科技博客存在的本质意义:第一时间为科技用户和投资人对创业公司做出了首轮筛选。
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家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这家由迈克尔·阿灵顿在2005年6月创建科技博客,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业界重大消息著称,其中包括Google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如今很多创业公司把能够登上TechCrunch当成一种证明自己的现象。业界普遍认为,国内科技博客兴起的另一要因是受到TechCrunch影响。
那么自身也是创业公司科技博客如何生存? “我们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品牌广告,以及少量的论坛活动。” 刘成诚说。10名纯作者、2-3个技术人员,2-3个市场活动人员,这就是一个科技博客的基本组成。
简单看起来事件好事。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科技博客极度容易被复制。刘成诚担心的状况已经发生:在36氪之后,越来越多的科技博客涌入这一领域。对于他来说,一旦人员流动,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于科技和创新的执着,才是科技博客们的核心竞争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