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变压器 教学反思 李冬俊
(2016-03-07 20:04:00)变压器
李冬俊
1、本节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什么是变压器→变压器副线圈为什么有电压→变压器为什么能改变电压→变压器怎样改变电压、电流→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功率、电流有什么关系。以此展开教学,思路清晰。
2、对于变压器工作原理的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角度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原线圈分别接10V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让学生观察副线圈两端的灯泡发光情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副线圈之间没有载流导线的连接,副线圈中还可以输出电流,使学生再次体会交流电与恒定电流的区别以及交变电流的优点。学生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不仅可以深化对电磁感应的理解,也为后面理论推导电压比公式以及解决 “日”字形铁芯变压器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3、理想化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建立起理想变压器的模型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用可拆式变压器巧妙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在移走上方铁芯前后,小灯泡亮度明显的变化,从而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铁芯的作用——减少漏磁,接着从能量转换角度,说明变压器把电能通过磁场能再转换成电能,追问这一过程中有无能量损失,引出铜损和铁损的概念,进而得出理想变压器的概念,这样自然就得出了变压器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关系。
4、探究变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既是本节 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不能仅从理论上进行推导, 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为此,教学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对其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
5、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三维目标,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程序式问题 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教师只在其中引导、启发和调控,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课题引入就强调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事实的传统方法,而是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激趣诱思,解决问题,导入新课。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激励评价,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学生真 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维目标。
6、由于本节课增加了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教师必须做到语言简练,问题过渡紧凑,演示实验操作熟练,否则,上述教学设计将不能顺利完成。
7、本节课讲完后还安排了一节习题课,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变压器工作时几个制 约关系;②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压、电流和功 率关系;③常见几种变压器,包括自耦变压器、 调压变压器、电压和电流互感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