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

(2015-07-12 00:55:55)
标签:

故事

母爱

父爱

人生

感悟

分类: 随笔

《蛰伏》篇三

 

       谈到故事,你会想到的是什么?是《故事会》?是《格林童话》?还是《挪威的森林》?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词语,于它,你或许更可能会想到的是自己曾经历过的一切,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而我,想到了一个人——我的妈妈。

       妈妈,不年轻了,但她年轻的时候很美,很苗条。那时候,妈妈的脸上没有皱纹也没有老人斑;有着一头乌黑的齐耳短发;小眼睛小嘴巴,很好看。

       妈妈的学历不高,家里当时一个月能吃好几次饭(八十年代初,国内生活物质极其缺乏),条件算是不错的。在私塾上到五年级,之后读了两年初中就辍学回家务农了。回忆起读书时代,妈妈说当时的她在班上可是学习尖子,还经常被老师点名当堂演算、参加公开课的知识解答,但不知怎么的初中一接触到数理化脑子就不好使了,每每讲述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总是眼含微笑,还有喜悦。

妈妈只有一米四十多的身高,经过了几十年承载着上百斤青菜重量扁担的重压,愈显渺小。二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一米六二的爸爸,也算门当户对。但据妈妈说,是她追的爸爸,爸爸则不予置评!那时的爸爸一边代课,一边准备着成人高考,妈妈在爸爸考上师范学院的第二年怀了姐姐。

因为没有学历,妈妈只能在家里干农活,偶尔挑菜到集市上卖,用换来的钱贴补家用。幸好考上师范的爸爸每个月都有国家发的生活补贴,爸爸每月都会把省吃俭用存起来的钱带回家里。从家里到学校有四十多公里的路程,爸爸坚持每月骑上好几个小时的单车回家帮忙农活,遇上大的集市会帮妈妈把青菜挑去卖。

四年之后,妈妈有了我,爸爸也从师范毕业并被分配到一所离家十多公里远的镇级中学任教。

随着一家开支的日渐增加,妈妈也开始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爸爸的负担。随着爸爸来到学校后不久,妈妈便成为了一名阿姨,就是我们读书时代每次打饭时亲切称呼的阿姨。妈妈是个勤快的人,动手能力很强,做事稳妥,也热心,是同事交口称赞的对象。

小时候的我,能和妈妈的工作联系起来也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她的菜田和我的青蛙。妈妈工作之余还在学校附近开垦了许多片菜田,为学校的饭堂供应合格的新鲜蔬菜。你可能不知道,菜田可是块神奇的地方,那里不仅有绿油油的蔬菜和草,还有专门抓害虫的青蛙们。

十几年前的乡野,生态可是相当的好,没有什么污染,生活垃圾也不多,池塘里的蝌蚪也长得特别好,特别多。妈妈种菜,我就在菜田里寻找这些小动物的身影,后来在一位“高人”(在我们那个地方率先使用垂钓的方式捕捉青蛙的人)的指点下提高了捕获青蛙的数量,然后就是一顿可口的美味啦。那样的陪伴和乐趣持续了几年,直到我和妈妈随着爸爸的人事调动离开才结束。

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里,我们适应得很快,和从前一样的生活节奏也回来了。妈妈依旧在学生饭堂工作,下了班之后还是往她心爱的菜地跑。我和爸爸都热情地称呼那些长满了绿色希望的菜田为“廖氏蔬菜基地”,尽管规模完全达不到基地的水平。

妈妈说,一个月这些菜就可以收获四五百元。遇上和爸爸拌嘴的时候,十几年来近十万的菜钱收入也是她得以占据一定优势的独门利器之一。

妈妈爱笑不爱哭,但也有哭的时候,那是十三年前爸爸胃病做手术的时候,是十五年前我和玩伴放学后久久未归家的时候,是我不懂事失手重重打到她耳朵的时候……

五十年过去了,妈妈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父母亲还享受着她的关心和爱,她的儿子从大学里毕业即将走上工作的岗位,她的外孙女正快乐地成长,生活的色彩越来越美……

我喜欢她的故事,也为自己是这故事的一部分而自豪。

 

后记:

       故事不必华丽,真实就好。看得懂过程,参得透人生,自是好的故事。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二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外婆
后一篇:同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