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宝钗将宝玉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暴露了她怎样的性格?

(2020-02-26 14:16:50)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世界

宝钗将宝玉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

暴露了她怎样的性格?

[转载]宝钗将宝玉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暴露了她怎样的性格?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那一回,元妃把“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虽说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红楼梦》里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

宝钗见贵妃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便悟出贵妃娘娘不喜欢“玉”,又替宝玉翻出“绿蜡”的典故来。

原文如下: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

于是宝玉改“玉”为“蜡”,拟成一诗: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首诗是啥意思?内容大致如下:

庭院深深终日里是那么安谧宁静,海棠芭蕉双双开娇艳美好如婵娟。

春日里蕉叶卷屈不展枝枝如翠烛,已入夜海棠犹开放象少女仍未眠。

槛外红花如凭栏美人垂下大红衫袖,石旁芭蕉绿叶恰似迥护山石的青烟。

如此含情脉脉地在春风里相对站立,院中主人应懂得如何把它们来爱怜。

应该说这首诗还是非常出色的,请看诗家的评论:

这首诗首联以芭蕉、海棠“两两”开放在优雅环境总起,中间两联暗蓄“红”、“绿”,尾联以“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总收全诗。是贾宝玉自我心声的真实流露,表现了他钟爱女儿的情性。

全诗四联双起双收,对仗整饬,处处以海棠和芭蕉相提并论,红绿相互衬托,交相辉映,涵义深邃,令人深思;全诗多用比喻,有总有分,活泼而不死板。

那么“玉”与“蜡”有何区别呢?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玉是温润的,美好的,有感情色彩,有格调有温度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有美好寄意在里面的。

比如《国风·卫风·淇奥》中就有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意思是说君子的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体现了君子的才能和品行俱佳,我们常说的“温润如玉”就是这么回事。

而这个“蜡”字,简直就是宝钗的形象代表——冷漠,光有外表,无温度,无情调。正如这个“绿蜡”典故的出处“冷烛无烟绿蜡乾”的氛围那样,都是那么的毫无生趣。

整个大观园里谁最冷?答案只能是薛宝钗,只有宝钗堪配这个“蜡”字。而这个“蜡”,几乎所用之处都有贬义的意思。比如“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味同嚼蜡”,没什么味道,不好吃。扩而广之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生命脉搏的象征。这不是宝钗性格又是什么? 

有趣的是,玉和蜡,这两种事物的并列设置,又可印证作者每一章回中人物事件的两两比对的用意。

“怡快”的生命热情,脉搏跳动,情感律动,与“绿蜡”的冰冷,死板、僵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而这种格调基调色调示谕人物性格形象的手段,在其它章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显现作用。

像二十二回薛宝钗生日点戏点到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那支《寄生草》所表达的生命的无意趣,还有后来贾母刘姥姥发现的宝钗所住的雪洞般的“蘅芜苑”的生活清冷毫无生气,都是宝钗性格命运的一系列迹象的一种暗示。其作用跟绿蜡的代言作用是一样的,那是与“怡红快绿”完全相反的一个冰冷的世界。

下面再赏析一下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您看是不是宝钗形象的写照?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

含苞待放的芭蕉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春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

冷艳的未展芭蕉“内心藏了多少心事”,正是心机婊的宝钗的本性。由此也可见出作者用一滴水,照见整个大千世间的高超手段。

[转载]宝钗将宝玉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暴露了她怎样的性格?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