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在外就餐,菜肴都很清淡,但是用完之后,却觉得异常口渴。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是味精在作祟。
味精,即谷氨酸单钠结晶而成的晶体,含藏在自然食物之中,我们身体内也有,尤其脑部当中特别多。它是一位日本学者发现的,他们从一种鲜味极浓的海带中将之提炼出来。在以前,味精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很少人用得起,一直到近二三十年,以粮食为原料,经谷氨酸细菌发酵生产出来才大量的使用,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一带。
在谷氨酸单钠形式存在时鲜味最强,二钠盐形式则完全失去鲜味。故而,在pH6.0左右鲜味最强,pH<6时鲜味下降,pH>7时失去鲜味。食品中的各种鲜味氨基酸均与鲜味核苷酸具有协同作用,特别是谷氨酸单钠与5'-腺苷酸(IMP)和5'-鸟甘酸(GMP)等核苷酸作用时,鲜味物质的呈味阈值会大幅度下降,因而使食物中潜在的鲜味呈现出来,整体鲜味得到强化。用95%的谷氨酸钠加2.5%的肌苷酸钠及2.5%的鸟甘酸钠可配成强力味精。需要注意的是,核苷酸类物质容易被食品中的磷酸酯酶分解,最好在菜肴加热完成之后再加入这类含有鲜味核苷酸的调味品。
有人说,在添加剂里,只有味精无害,而且因为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是人体氨基酸的一种,所以很有营养,甚至要多多益善。到底味精对人体是好是坏?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味精含钠(盐)和谷氨酸,因此有两个作用;一是食盐的副作用—口渴、血压高和所有饮食盐过量的坏处,因为味精不咸,所以很容易食用过量而察觉不到。其次谷氨酸是神经系统传达信息的一个媒体,如果从体外摄取进来,就会干扰神经系统的自然规律。因此有人会肌肉麻痹,甚至休克、头痛等。味精在中国大量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睡午觉的习惯即一,小孩的近视愈来愈多可能与此有关,还有工作效率低和莫明其妙的不适、长期头痛等。由于西方人平常不吃味精,这种对味精的反应是在吃过中国菜之后才有的。因此中国餐馆症平均四个人中即有一个对味精过敏,女性又比男性敏感。他们通常在喝一碗馄饨汤后就有不良现象,这些包括头昏、头痛、面部麻痹、疲倦、反应迟钝、高血压、胃受刺激变得通红等等,同时学习能力减低。基于这点,在西方国家,只有某些加工食品才掺,平常人是不食用的,在婴儿食品中更是禁止使用,因为科学研究发现,味精特别伤害幼儿的脑部和视神经的发育。
所以,我们在家做饭时,注意用盐的同时,也要限制味精的使用量。北方地区饮用水呈碱性,因而略加少量醋可使食品的鲜味增强。大家在吸取新知识之后,不仅要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而且要将这些知识转达给经商者—为大家的健康着想,不要再以迎合世人口味及赚钱为目标。这样,大家才能真正从中收益。
当然,味精的使用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这同时也说明,我们文明生活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