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观课分析
(2014-04-22 09:02:36)
标签:
评价教育 |
展示 教师 |
汪芳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一 |
时 间 |
2013.12.02 |
||
课题 |
弹力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 )非常好 (√ )好 ( )一般 ( )较差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视频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式导学案,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和小组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恰当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小结。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课堂多注重展示思维导图的形式,在内容的梳理上强调不够;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 |
||||||||
诊断建议 |
导图展示,要注重学生对导图的叙述;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线索,适时点拨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展示、纠错。 |
||||||||
高中物理诊断意见
展示 教师 |
李晶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一 |
时 间 |
2013.12.02 |
||
课题 |
弹力方向及弹力有无判断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 )非常好 (√ )好 ( )一般 ( )较差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小组讨论、使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图、设计中有对学生思维引导的部分。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没有及时鼓励学生、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添加实验演示环节。 |
||||||||
诊断建议 |
学案内容要减少、难度再降低一些。 |
||||||||
高中物理诊断意见
展示 教师 |
宋利国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一 |
时 间 |
2013.12.3 |
||
课题 |
进度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非常好 (√ )好 ( )一般 ( )较差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采用分组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没有给学生演示(实验内容较难),导致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 |
||||||||
诊断建议 |
思考高中物理实验如何上。 |
||||||||
高中物理诊断意见
展示 教师 |
戎志高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一 |
时 间 |
2013.12.3 |
||
课题 |
进度课(滑动摩擦力)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非常好 (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采用导学案教学;问题设计与课本衔接;目标明确; 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激励与启发结合。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设计导学案问题考虑不全面,问题有歧义。 |
||||||||
诊断建议 |
如何能设计一节好的导学案。 |
||||||||
高中物理诊断意见
展示 教师 |
宋万春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二 |
时 间 |
2013.12.3 |
||
课题 |
进度课(游标卡尺的读数)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 )非常好 (√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采用导学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激励与启发结合。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没让学生自己找身边的可测量的物体进行读数。 |
||||||||
诊断建议 |
这堂课能不能完全变成学生的展示课。 |
||||||||
高中物理诊断意见
展示 教师 |
孙利庆 |
学 科 |
物理 |
年 级 |
高一 |
时 间 |
2013.12.3 |
||
课题 |
复习课(第三章 相互作用) |
观课 专家 |
肖增英 |
||||||
本课总体评价 |
( |
||||||||
分 类 评 价 |
教师课堂教学亮点及表现 |
采用导学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
|||||||
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教师不十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学生展示后还强调,显得冗杂。 |
||||||||
诊断建议 |
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的问题(放手与抓手)。 |
||||||||
学科观课议课质量分析
2013年沁源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活动共观课议课8次,分别听取了郝凤英的“力的分解”,赵小红的“滑动摩擦力”,汪芳的“弹力”,李晶的“弹力方向及弹力有无判断”,宋利国的“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戎志高的“滑动摩擦力”,宋万春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孙利庆的“相互作用”。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及表现
1.关注了利用学案引领学生学习。大部分教师都编制了课前或课中提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2.关注了课堂中小组的合作与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的活动明显多起来了,而且不少课堂的活动气氛、热情很高涨,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的改进。
3.教师参与课堂改革的意识明显增强。三天的活动过程中,每次教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不仅指出亮点,更能反思、提出不足和改进建议,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说明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听别人的教学时思维也在积极的活动,学校的良好教研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二、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现象
1.学案的问题性、思维性、层次性不够。学案应该包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程序,但不应该是学习的全部,应该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应该通过学案的设计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和操作,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学案和教材、教辅、实验器材、网络资源共同组成学习的整体。不少学案把教材内容照搬过来,把实验步骤照抄过来,把教辅习题着移过来,这不符合学案导学的本意。
2.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学校没有专门划分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就是自主课和展示课没有剥离,改革的彻底性不够。不少教师编制的学案是在课堂开始前发的,达不到先学后教的目的,充其量是课堂上用学案牵着学生走。
3.自主学习的效果了解不够。个别课堂虽然提前一天或几天下发了学案,不少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教师仍然一个一个内容过,不管难度如何或学生是否提前已经完成的情况。
4.物理实验重视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上许多该做实验的地方都通过其他方式代替了。
5.学习资源匮乏。学生基本上是通过纸质资源学习的,网络资源、社会、科技、生活等资源运用很少。
三、学科教学建议与意见
1. 构建“层次化”的问题库和问题系统。一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层次;二是“具体” 、“抽象” 、“发散”的问题层次;三是“核心”、“主要”、“基本”的问题层次;四是“那些是只需思考”、“那些是还需笔答”的问题层次; 五是整体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问题层次;这些都需要在设计学案时思考和落实。有时,提出问题的用意,不是为了得到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追求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实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课程目标,例如“思维导图”的形成与展示过程。
2.加强小组建设。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的一笔财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平等民主的小组建设、开放的小组文化、碰撞的合作学习氛围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小组人员数量的多少,成员如何搭配,角色如何变换,如何评价等,都是围绕“创设民主、平等、碰撞的合作探究环境”这一主题的。
3.进行不同环节学习内容的预设。从自主、合作到展示的内容,应该从量上越来越少,从质上越来越深。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已会的不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重新安排部署或调整学生学习的内容。
4.加强实验教学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培养学生做中学和多读书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多关注社会、科技以及生活中物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