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4-02-17 16:58:46)
标签:
深化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通知总结 |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我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使我省课堂教学改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就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对于有效落实国家改革的有关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
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成长为本的理念,构建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课堂,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新课程理念需要
要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和理念,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思结合,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我省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一轮多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和10年多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在全省已成燎原之势,据初步的调研数据统计,我省全面深刻推广使用这种模式的高中学校约有100所,初中学校约有700所,以县(或区、县级市)区域整体推进的约30个,小学的课堂改革更具蓬勃发展之势。形成了一股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深刻理解我省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
我省各课堂改革学校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称各异,但它们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特点却大体相同。在分析各个不同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我省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可以概括总结为“成长为本—问题导引”,简称“问题导学”。这一模式凝聚了我省先期课改学校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对准备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和区域起到了推进和引领作用。
1.新模式的灵魂——“成长为本”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我省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围绕“问题导学”,进行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将成长为本定为“问题导学”模式的灵魂,教育的重心必须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
2.新模式的基石——“问题解决”
任何一场改革,都必须首先确定其基石,教育的变革同样需要找到基石,并以此建立新的教育框架。
那么,我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石是什么呢?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得学习的重心从知识习得变化为问题解决,即提出问题(任务、项目)成为学习的起点,解决问题(项目、任务)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知识习得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然生成结果。
3.新模式的关键——“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的核心内容即问题设计或项目策划。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探究问题和事情,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层,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来研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4.新模式的基础——“自主学习”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各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在课型安排上有两种基本课型:自主课与展示课。而且自主课所需的时间基本等同于展示课,甚至更多,所以才有“半天不上课”的说法。
自主课与传统意义下的预习或者自习有所不同,预习或者自习是宏观的,没有具体任务安排,没有教师指导,完成任务的质量不可测等;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是有规划的,安排了确定的时空和资源,并由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及提供帮助,对所完成的任务给予严格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发生在图书室、网络室、实验室、班级、办公室等各个场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为后继的小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5.新模式的核心——“合作探究”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的,不同的学生总是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心理基础。合作与交流是人的一种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问题导学”模式把合作探究作为重要环节。
小组是业务性很强的学习共同体,“问题导学”模式中,利用小组的合作探究实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在传统模式下,小组更多的是承担行政职责,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小组就是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每天都在一起探索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长足的发展。
小组建设是实施合作探究的关键。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建设得以实现,小组建设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价值。
6.新模式的精髓——“展示交流”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展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形式,重视展示就是重视人性;展示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展示拓宽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的渠道;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成功的展示意味着成就感的满足;展示是提升课堂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展示课成为我省新课堂的基本课型之一。
我省以“成长为本”、“问题解决”、“学习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全新面貌为特征的“问题导学”模式,可以说:把握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抓住了教育的核心环节,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进化力,还将内化和成长为更先进的推动课改的有力武器。
三、进一步明确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问题导学”模式是一种课堂,也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具有复杂、全新、整体、系统、深刻等特点。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再审视,必须设计精细的操作流程再构建。
1. 实施分层管理、分层推进的策略
面对课改学校不断壮大的实际,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不同类别、不同时段进入的课改的学校,实施分层管理、分层推进的策略。
对待未进入课堂实质性改革的学校,要大展旗鼓地宣讲和引导;对待已进入课改的学校,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待已经区域推进的县、区或市,要不折不扣地进行行政支持。
省里重点抓好课改发展中新生成的课题或项目。市里重点抓已有成果应用、推广和普及性工作,并对示范高中的课改工作采取得力的措施和办法,示范高中必须在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县区重点关注初中和小学及县域的区域整体课改推进工作,尤其要重点落实城市小学的课堂改革进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既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活力,又要按照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对各地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把教学改革成效作为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2. 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业务指导
教育局要指导各级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教研室要组织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监测,参与或指导学校的课堂改革和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电教部门,要协助教研部门抓好校本研修工作,积极在师资培训、装备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为基层提供积极支持,保障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各市教研室要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研究、指导和专业服务作用。要加大网学习化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学习成果的互通共享,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在推进课改进程中找准位置,改变思路,转变教研方式,改变教研方法,将对话、交流、互动机制引入教研活动之中,要在教学理念转变为行为上下功夫。
要发挥典型学校的辐射作用,充分认识典型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和推广典型学校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树立学习的样板。要发挥典型教师的带动作用,各学校要选定一批理念先进、改革意识强的教师作为改革骨干,积极改革,率先示范,从而引发教师的改革激情,使全体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甘落后,积极参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3.改进评价标准,变革纸笔测试
各市、县、校要本着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原则,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细则,从结构的合理性到学生参与度、学习状态、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能力提高等维度对课堂教学实行多元评价。同时,教师要主动由注重结果终结评价向关注过程进行及时评价转变,将课堂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
要定期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评选、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对在课堂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各地在纸笔测试时,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方向,必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减少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增加探究性、开放性、联系实际情景的试题,提高定性评价水平,提倡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4.强化条件保障,完善职称改革
各地要在地方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好教师编制、新增课程教师配备、职务聘任等问题。要根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专用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