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化教学设计

(2012-12-09 20:03:16)
标签:

深化课堂改革

教育

分类: 校长论坛专题

如何提升学案的编写水平

                ——简述问题化教学设计

 

陈铁补

 

什么是学案?一句话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核心是“导”!故应称“导学案”。

 

导什么?怎样导?为什么这样导?

首先要搞清楚目前学生学习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 学习内在兴趣不浓,内驱动力不足,积极地质疑与主动的求索欠缺。

二. 学生学习的困难是思维狭窄局促、无序、缺乏深度。系统的思维与整体认知缺失,结构化、程序化的认知建构和心智模式急需改善。

三. 学习资源(材料)严重匮乏,学生双本(一本教材,一本教辅)治天下,是制约有效学习的最大瓶颈。

针对以上三个主要问题(即有效学习的三要素:态度、方法和资源),总结各校之经验,结合国内外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向大家提出并推荐国内外较为认可并流行的问题导学案的设计模式:

 

有效问题导学案的设计是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以图式建构为学习机理,以信息化支撑为技术条件的有效整体。它们共同为促进自主的学习、整体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提高元认知的水平,发挥作用。

 

问题化包括: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它把学习任务转化为系列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主动需求。它的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1) 问题具有本体论与生存论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2) 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问题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学生对问题求解的过程,也是认识策略与方法获得的过程。

(3) 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更为动态的知识。

(4) 问题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

(5) 我们所追求的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建构的认知活动,它帮助我们形成结构化的具有程序价值的组块知识。

(6) 我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设计问题”的设计取向。既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同时强调教师的有效引导,走的是理性中道之路。

 

图式建构主要是用可视化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来优化问题及问题系统。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心智地图,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它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思维逻辑、思考程序、问题理解、要素分析、解决方案的形成等,是把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

思维导图作为图式表征与思维表达的工具,它可以描述概念间复杂的层次关系,呈现问题思考的结构框架、分支流程,因果互动;可以用来头脑风暴、分析比较、推论归因、生成计划、评价反思,人类很多思维活动都可以用它显性地表达出来。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思维导图更可以用来优化问题化学习中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各问题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问题化扩展更加流畅。

 

思维导图表征问题与问题系统有如下优点:

(1) 它能清晰地定义出中心问题。

(2) 它很清晰地定义出每一问题或问题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3) 它使学生能立刻理顺问题之间或问题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于整体认知、思维发展是很重要的。

(4) 它便于学习者明白问题系统中的矛盾与差异,这可促进学生发现与创造。

(5) 它能使思考者集中精力于真正的核心问题或问题的关键。

(6) 它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突出,让他们并列于相应层次之中,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7) 它使思考者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适度的联想。

(8) 它使思考者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处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兴奋之中,从而导致无穷尽的思维流动。

 

信息化的支撑具体表现为:技术为问题化学习提供信息资源、环境资源与工具资源。

 

我们这里指的信息资源是指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编辑过的导航式资源信息。资源导航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教师精心预设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源,直接嵌入导学方案中;第二种是与主题相关的外部网站与网页链接;第三种是学习过程由教师或学生新发现与生成的资源,教师可运用网络资源管理工具重新添加到主题资源列表中。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可以为有效学习提供更为宽广的环境资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更为充分的交流与智慧共享。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协作空间以及问题解决的思维共享库,在知识共享机制下,实现更为高效的学习。

信息技术还为有效学习提供认知工具、效能工具与通讯工具。包括思维可视化工具、建构工具与知识管理工具。

 

信息化支撑有效学习的途径:

(1) 可以为有效学习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2) 为有效学习提供资源搜集的空间;(3) 为有效学习提供交流协作的空间;(4) 为有效学习提供知识建构、思维建构的工具。

 

这一设计可简记为: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系统图式化、图式信息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是我们实现有效学习实践行动的着力点。问题化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核心所在。无论是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还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行动要尽可能的围绕优化了系列问题而展开。

 

我们的理想是:三位一体设计学习问题,使我们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起点,从而促进实现自主的学习;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则有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实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图式化的经验与策略;循环往复的问题化学习可促进有效学习的迁移;而信息技术在此间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媒介,更多的是思维与认识的工具。

 

问题化教学设计的要点:

问题化教学设计代表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建构了便于操作的实践模式,在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一个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探究:一个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或典型情境的虚拟问题,这样的情境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具有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它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的学习,而是一种本源性的探究。

2. 清晰明确的任务驱动: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常常要做到:1使之聚焦与集中,以便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上;2使之牵引与驱动,以便推动所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3促进清晰的表达,以便使缄默知识成为清晰地知识。

要将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并用思维导图优化问题与问题系统。

3. 提供一个合理的过程支架:要把任务分解成若干步骤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及必要的过程向导,每个步骤具有清晰的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其中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是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与进行深入思考的关键。

4. 提供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可以按学习者不同的探究水平考虑信息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分布的形态。

5. 理解“角色扮演”在探究中的意义:角色扮演有其知识学的思考,也有其社会学的思考。角色扮演也是基于认识学徒学习模式与专家学习策略的思考。

6. 如何设计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作为一种可参照的等级量表,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具有行为的参照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

 

我衷心希望课改学校的校长们、老师们来共同探讨实现有效学习的实践行动的着力点——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