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可转“识”成“智”
(2012-12-05 18:08:41)
标签:
深化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校长论坛专题 |
有效的“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可转“识”成“智”
一、目前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面临的八大瓶颈
(一)对合作型学习的丰富内涵认识不充分
(二)对探究型学习的丰富内涵认识不充分
(三)对展示交流型学习丰富内涵认识不充分
(四)合作型学习的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五)探究型学习的前期准备不充分
(六)课中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效果不佳
(七)课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欠缺
(八)有效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习惯不良
二、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坚持的理念:
1.变革学习方式是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
2.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是课堂需要真正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3、有效的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可转“识”为“智”。
三、深化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水平的策略
(一)对于丰富合作型学习的认识
1.合作型学习是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
2.合作型学习是面向全体的有效教学形式
3.合作型学习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4.合作型学习的三要素及规范要求
合作型学习三要素(简称“三学”):独学、对学、群学
独学----合作型学习的基础。
其中有重要两个环节:
⑴、确保独学的时间,
⑵、确保独学的反馈。
对学----合作型学习的重要方式。
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一种合作型学习形式。
群学----合作型学习的整合与拓展。
(二)对于丰富探究型学习的认识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型学习分为4个阶段:
1、知识的入门阶段,知识感知,
探究型学习的规范要求是:
1.在知识学习的入门阶段,通过阅读教科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①通过阅读感知整体知识
②把知识如何变成问题
③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解读问题
④明确知识的内涵要义、要领、要点
⑤能用生活性的事例把知识的内涵要义加以类比与联系
⑥能初步看懂概念、原理与例题间的关系,会做简单题
2.在知识学习的深入阶段,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对探究型学习的规范要求是:
①每节重难点的解决必须生活化、多元化;
②必须纵横联系与每节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3.在知识学习的通达阶段,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主要的目标是构建知识体系;
主要的方法是画知识结构图;
通达的策略是构建框架、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
4.在知识学习的转识成智阶段,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u
①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未来美好人生的实践,达到“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的境界。
u
①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探究;
②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究。
(三)对丰富展示交流型学习的认识
展示交流型学习的特点有:
首先,展示交流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必要。
其次,展示交流的组织是有序的、宜学的。
第三,展示交流的结果是有效的、多元智能的。
(四)健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相关机制
1.五级机制
2.完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评价机制
(1)实行五级评价机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
(2)建立各类星级竞争机制
※
合作之星、探究之星、展示之星、质疑追问之星、表达之星、写作之星、协作之星等,评出最优个人和小组,进行班级和年级表彰奖励,以促使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不断完善与提升。
(五)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的有效准备
※
1.教师要开展“组本合作探究教研”活动;
2.教师要依照学生导航完成情况,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提前安排展示交流;
3.教师要指导学术助理、小组长和学科长检查学生“课本”、“工具单”等批注、完善、修正情况,并对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作出评价。
※
1. 学生以合作探究和以组展示交流完成学习导航预设的问题,提出困惑。
2. 小组长和学科长分工督促、检查小组及时完成工具单,并对组内合作探究展示作出评价。
3. 小组长和学科长把组内探究交流形成的共性问题提交学术助理,学术助理整理后提交任课教师。
(六)课中有效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规范要求
教师方面的规范要求:
1.教师----评价学生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的优劣,及时规范学生的行为;
2.教师----自主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给与指导鼓励,使交流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3. 教师-----(学生展示交流结束后)营造质疑、补充完善的氛围,保证学生积极思维。并对提出质疑的小组或学生给与表扬;
4. 教师-----及时点拨、拓展、提升,给予评价。评价时要遵循具体,准确,及时,多样化的原则;
5.教师-----延伸、拓展;质疑、补充;使知识更加条理、系统、完善;
6.教师-----观察、记录;评价、补充。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哲理性思维、多元化解题、推理性表达。
学生方面的规范要求:
1.学生---在各组展示时,应积极思考,生生互动,并及时质疑补充;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协作,主动参与,并对他人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
3.学生---学科长组织小组成员围绕工具单中的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小组长记录每个成员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包括发言的次数等;
4.学生----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并及时质疑追问,必要时做好笔记。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个人意见,及时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5.学生----学术助理要主持课堂学习,按教师要求和课型要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
6.学生----规范展示、交流环节及多元化展示交流。
①展示交流规范化:
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站位聚焦处、站姿得体、脱稿表达、情感饱满、思路多元、方法多样等。
②展示交流多元化:
即兴展示、诗歌朗诵展示、成果发布展示、现场辩论展示、综合演绎展示、艺术表演展示、论坛跟帖展示、知识竞赛展示等。
(七)规范课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评价
教师方面的规范要求:
1.课后教师对学生间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科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进行验收和再评价。
2.课后教师必须对课堂中发生的惊喜与不足,加以反思性梳理,并对不足进行分析再探究。
3. 要展开对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校本教研性评价,并针对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的不足,制定新的策略。
学生方面的规范要求:
1.各小组要组织成员对独学、对学、群学过程中的展示交流环节做出反思和改进。
2. 运用“3·7· 15”法则进行回归复习,加盖“3·7·15”回归复习评价章,对合作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再形成新的成果。
3. 各小组组长组织学生开展以学科为兴趣、动机的课外的探究活动。
(八)反复规范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品质习惯:
1、有效表达的习惯
2、有效倾听的习惯
3、有效交流的习惯
4、有效质疑的习惯
(1)有效表达的合作习惯
有效的表达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进行提炼概括,对概念生成的内涵要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清晰条理的把解题路径的多元、选择、优化呈现给师生。实现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精辟性。
(2)有效倾听的交流习惯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表达的过程,要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听解答问题的采用的方式方法;听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与自己对照找出差距或不同,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
(3)有效交流的探究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成果。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在平时学习中,要经常进行交流训练,如: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解题过程、交流思想与情感等。
(4)有效质疑的合作习惯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敢于向教师发问,敢于向权威挑战,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这样,合作探究环节才能更深入,展示交流环节才能更精彩。
总之,通过全省专家组及课改校的共同努力探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展示交流的有效学习,这种崭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一定能让全体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到自主自信,由自信到自愿合作探究,产生自强不息、展示交流的源动力,使其终身受益,为其终身奠基。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不断地发现困惑、走出困境,不断地深化与完善,继续提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水平,让我省“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转“识”为“智的作用,逐步走向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