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 运城市
(2011-12-30 12:16:24)
标签:
深化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市域推进课改策略 |
今年9月份,我市教研室初、高中组全体教研员深入我市7个县11所初中、3所高中(均是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毋庸置疑,新的教学模式对原有的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主的方式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改变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为了使课堂教学深入开展,不断解决存在的困惑,使这场改革走向理性、走向深刻,我着重谈谈所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模式的特点和理念
当前,我市初中、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学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环节构成,所贯穿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调研中,我们通过听课、跟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课堂环节过于程序化,缺乏深刻,为模式而模式,对模式及模式的过程所包涵的意义、作用以及理念,缺乏深入的研究,课堂改革一直在低的层次上徘徊,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上,没有建立集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有效机制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改变教师过去认识课堂所遵循的思路、原则和方法,实现教师个体内在理论的重建与实践行为的更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大多数学校在模式推动的过程中,以行政推动为主,缺乏实践指导和理论引领,教师简单的照搬模式,不能焕发教师的理论共鸣和心灵沟通。其原因首先是校长、校领导的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对课堂改革缺乏深层次的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是学校没有建立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机制,缺乏对每个环节、程序的理性分析和实践反思,如对学案的编写、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课堂展示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不能深入地进行实践总结和提高,课堂改革难以深入持久,只能停留在技术性的操作上。
2. 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教材的深刻理解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作用的认识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所听的100多节课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约70%),缺乏对课标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课标,导致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不清,教学和学习仅定位在教材的知识点上,很少考虑如何用教材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谓的教学任务,好多只囿于习题上。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树立新的课程观,缺乏对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很少给学习提供更广泛的资料和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完成课程标准,关注的仅仅是教材,目标落实的仅仅是知识点。
3. 学生的学习不能得到全面关注,教师的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新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表达、展示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好多教师在新的模式下,角色不能很快的转变,在各环节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引领和指导,甚至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一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指导,很少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是什么?学案如何设计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好多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就了事,不能用心参与学生自学过程,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甚至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由学习”。二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随机调控,使学生的展示、讨论、质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悖离学习目标。有的教师把展示仅定位在生生互动上,课堂缺乏师生互动,教师成了局外人,教师不能细心关注学生所说、所为和所想,不能机敏发现并利用学生展示过程中宝贵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师仅仅成了标准答案的评判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也是课堂走向成熟的必须经历,只有充分地认识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几点建议
1. 紧紧抓住“一把手”
从我们调研中得出:凡是能在县域内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县,都是基于县教育局局长的重视和推动的决心,做得好的几个县的教育局长,他们普遍教育素养比较高,对教育有着真实的感受,有着执着的追求。凡是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深入的学校,校长都身临改革第一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是研究型的校长。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抓局长、抓校长。抓住局长,教研室才有作为,抓住校长,教研室才有用武之地。建议省厅的教育工作会要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市对各县的评价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县对学校的评价要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其次,要加强对市、县教育局长和校长的培训,提高“一把手”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境界,把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内涵上,从浮躁、肤浅走向务实、深刻。
2. 建立市、县、校三级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深刻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追求和深入的研究,必须建立系统长效的机制。
市、县两级教研室要下大力气,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教研内容,建立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机制,一是调研指导机制,二是样本校创建机制,三是评价机制,四是总结推广机制,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
学校要在校本研训机制上狠下功夫,以课堂问题为对象,加强行动研究,着眼于实践的改变,建立集“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的教研机制,形成扎根于每一节课的教研文化。
3. 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座谈中发现,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行动或没有作为的县、校,其不改的原因都归咎于中考,怕改革影响中考。这既是自我认识的问题,又是不可否定的社会问题,所以要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杠杆,把学校教育引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轨道上来。教育部门应出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评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遵循规律、尊重科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