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五”课堂教学中的“展示交流” 怀仁一中 王宝林
(2011-12-30 11:14:43)
标签:
深化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校长论坛专题 |
伴随着全省示范高中建设与发展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怀仁一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已走过了六个年头。从目标教学的实践到学案导学以至于现在的“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一路走来,始终坚守着一个理想,就是如何营造一种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怎样让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能把课堂学习的参与权、主动权交还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2007年全省示范高中怀仁一中展示活动到2009年全省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怀仁一中现场会和2010年全省课改四校联合体的集中示范,可以说,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我们有两个基本定位:第一,335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学案导学,以学案贯穿全过程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第二,组织和调控好课堂的展示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互动,充分质疑答疑,是实现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我校课堂展示交流环节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展示交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定位
1.展示交流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成果的反馈和检验,也是课堂教学组织成功和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节组织高效的课堂,首先要具备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二是问题生成的数量质量以及问题解决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包括是否全体学生都参与,学生是否都全程参与,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受到关注;问题生成则主要反映学生思维上的深刻度和对内容理解的深度,也反映着学生活动的效果和课堂学习的效果。
这两个标准的交汇点就是展示交流,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有了思考才有了互动,才有了充分展示交流的氛围。因此,展示交流环节是高效课堂中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
2.展示交流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环节,它能把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问题充分地挖掘和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能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展示精彩,必须提前做好深入的自主学习,解决学案中的基本问题,启动学生求知内因,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二是能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展示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和倾听中,学生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入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会突破老师的预设。三是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贴近教学的实际,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三三五”课堂教学中的展示交流
1.“ 335”课堂简介
课堂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检测与小结。
2.展示交流的基本流程
①自主学习问题的展示交流(小组展示交流)
课前发学案,在学案引导下自主学习,完成预设的问题,并生成新问题。
课堂上前十分钟左右为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组内解决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对组内解决不了的或理解不透的问题经小组整理后将问题提交其它小组解决。这是一个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合作学习任务展示要贴着教学目标和学案导引来进行。
②质疑、答疑过程展示(班级展示交流)
无论是自主学习生成的问题还是小组合作交流中生成的问题都是学生充分思考过程中的思维提升和拓展,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不管是问题预设还是问题生成,最终都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化解,因此,必须把问题暴露、生成和解决的过程尽量交给学生去做。
为了保证课堂容量,完成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已有问题进行分类,通过对问题分类确定展示任务的分配。第一,把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或理解不透的的问题作为一类,这类问题多为预设问题,又因为自主学习是每一个学生已经经过的一个学习环节,所以这类问题展示一般要由教师进行任务分配;第二,把小组合作交流中生成的问题作为一类,因为这些问题是部分小组或部分同学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生成的,大部分已经突破了学案预设且有一定的难度,要提交全体同学探究思考,一般作为随机指定展示内容。
这样两类问题按分配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既达到了使每一个学生完成学案全部问题的要求,实现了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参与了生成问题的思考解决,提升了对内容的理解,使问题导学的范围得以延伸。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3.课堂上经常采取的一些展示交流方式
展示交流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有效的展示交流要依据课程资源来确定,大致包括课程类型(文科类和理科类)、课堂类型(新课、复习课和习题课等)、课堂文本(教材内容和学案内容)和展示主体等,据此,我们粗略地把课堂中的展示交流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文本展示:展示对教材或学案内容的把握情况,展示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学案文本,由个体或小组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种展示有利于学生展示时自信心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情感展示: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的形式,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学生可以借助歌曲片段、朗诵、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质疑展示:展示内容既要注重文本和基础,更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拓展,要通过互相质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展示,它常常穿插在别的展示交流类型中间,是展示中的高潮和精华。它以学案为基础,又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以预设为基础,但基本上又突破了预设内容。
达标展示:主要用在习题课上,以单元为基础,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以能体现教学重点的知识和训练为主,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去展示,这种展示重点放在了配餐作业和课本习题上,是对学习目标的一个有效检测。
反馈展示:主要用在复习课上,以单元或几课时为单位,反馈的目的是暴露学情,查漏补缺,做到“优生拔高,学困生保底”,反馈的形式灵活多样;测评课,同学间提问、学习小组抽测、组内结对帮扶等。
4.课堂上展示交流运用的一些体会
展示交流之所以成为课堂的高潮与精彩所在,主要是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生成的过程。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测和设计,但是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课堂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始料未及。因此,如何能实现“预设”和“生成”相互促进,如何有效引导生成、取舍生成,我们有几点体会:
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有“意外”的生成,我们也曾遇到生成“冷场”的情况:一个我们认为很简单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不要着急,不要忙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耐心地等待,再留出时问让学生思考、酝酿,使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切入点。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改变教学策略,如适时指导,复习相关知识,改变问题的问法或分解一个大问题为几个小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
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不一定都有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生成小心“呵护”的同时,也要做出合理的取舍。如果我们教师能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契机,课堂将会进入高潮。但是面对背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我们一定要及时地排除干扰,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将课堂生成中没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删除,将课堂教学引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
总之,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弹性预设,也离不开教师机智的应对、引导和取舍生成。
三、展示交流对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触动
2.教学改革中冲击最大的群体是教师,教师的准确定位对展示交流的具体操作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服从于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课堂的不确定性促使老师在课前预设问题时,需要加强研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课后有了更多的反思内容,这样的要求使“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大多数老师身上变成了行动。其次,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有效的展示交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当好组织者和点拨者,克服课堂上不给学生参与权和话语权的状况,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四、几点困惑
1.关于学案存在的问题
2.关于课堂展示的问题
(1)展示课上认同太多,质疑太少怎么办?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还是探究深度达不到?如果一节课展示都是认同,那这节课的价值仅仅是复习了一遍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
(2)如何对生成的问题有效地化解答疑?没有学生质疑就说明没有问题了吗?
(3)怎样不断激发学生展示的激情,刺激学生主动展示,从而消除学生的展示疲劳?
(4)从不让学生说话到教师不说话,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
多年的课堂教学探索,三年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有效课堂建设和新课程实验改革结合起来,在有效课堂中展示新课程的魅力,在新课程的沃土中培植有效课堂。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与领导的要求及兄弟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恳请各位领导给我们提出指导和建议,也真诚地希望与会的兄弟学校能和我校共同探讨交流,提出批评建议。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大胆创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为把我省新课程实验改革工作和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