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周玲玲
(2013-01-16 08:54: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成果 |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2、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大家还会读吗?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指名读,齐读。
B、重阳
C、佳节
D、天各一方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4、我们还知道,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语来写的?对,紧紧围绕“思亲”这个词来写的(板书:着重号)。
5、“思亲”就是思念—亲人(板书:思念亲人),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他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新授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
2、同学们,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指名回答。请你读一下这句话。(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3、读了这一句,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15、两)你有什么感受?(是啊,王维这么小就离开父母这么久,可谓是少小离家啊)(王维与他的家人一别就是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是多么地漫长)
4、王维独自一人去了哪里?(京城长安)。
5、师画示意图:这是一座华山(板书:画华山),长安在华山的西面(板书:长安),而他的家乡蒲州却在华山的东面(板书:家乡),两地相隔千里呢。长安对王维来说就是异乡(板书:异乡),他就成了异乡的客人。
6、年少的王维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多年,你觉得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孤独,思念家乡和亲人)(是啊,孤单一人的王维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7、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中哪个字写出了王维当时的心情?指名回答。(“独”)
8、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孤独的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诗句。(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还不够孤独,再读慢些就好了)谁再来读?(你读出了少年王维的孤独)谁还想读?(你不但读出了王维的孤独,还读出了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一起读。
9、捧起书本,让我们带着这份孤独、这份思念读好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
2、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指名回答。(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搀着老人,领着孩子,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爷爷奶奶,另一手牵着你,全家人一起出动)同学们,家家户户这是干什么去呀?(登高游玩)
4、是啊,古代民间在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出示图片)
5、你知道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干什么呢?你还搜集到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出示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图)(介绍茱萸)
6、瞧,重阳节有那么多习俗,是多么有美好的节日啊,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下长安街上过节的气氛?(想)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走进繁华的长安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7、(出示音乐)师解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享受着天伦之乐,他们有的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有的对酒当歌,饮酒作诗;有的互插茱萸,共赏菊花,真是热闹极了!同学们,你们觉得人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开心、欣喜若狂、喜气洋洋等)
8、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兴高采烈”)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你的兴致还不够高)谁还想读?(你读的时候还带上了灿烂的笑容,真高兴啊!)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9、你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吗?指名回答。
10、让我们带着这种兴高采烈的心情一起读好这句话。(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长安街上了)
11、当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2、(出示音乐):
A、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
B、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望远时,王维却(
13、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指名读。
14、“更加”一词你读得真好,我把它去掉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因为王维平时就很思念,到过节就更思念了,“更加”说明王维的思乡之情更深了)
15、是啊,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更加”一词说明王维的思乡之情更深更浓了。一起读句子。
16、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刚才读的哪个词?(更加)
17、那么,王维只会在重阳节这天更加思念亲人吗?(不是)他还会在哪些节日里更加思念亲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8、这些美好的节日就被称为“佳节”。
19、现在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0、是呀,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时,王维会吟诵——(指名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人们欢度中秋共赏明月时,他也会吟诵——(指名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只要遇到美好的节日,他都会吟诵——(一起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1、捧起书本,让我们带着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再来读好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越是到过节,越是能勾起王维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他回忆起了哪些情景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波浪线划出王维回忆起的情景。
2、
3、听了她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我们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笑声,我们又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相聚一起的那份快乐的心情。
4、(出示图片)是啊,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让我们与王维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将王维以前的那份快乐带给老师,也带给自己,一起读这段话。
5、(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然而,快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指示意图)王维只身一人在山的这一边,亲人们却在山的那一边,一山之隔,却是千里迢迢,无法相见,这就叫—“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谁来读好这两个词语?指名读,读出遥远的感觉。(两地相隔是很远很远的,你应该读得慢一点)
6、
7、
8、
9、
10、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你读出了王维对兄弟们的思念)(你还读出了兄弟们对王维的思念)齐读。
11、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
12、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捧起书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美好时光,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深深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复杂极了,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形容?(“思绪万千”)指名读。(读出思绪很多的感觉)
2、此时,王维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情感了,长长的思念与浓浓的乡愁汇聚笔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的东面,也就是王维的家乡)
3、现在,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大家自读这首古诗,边读边体会作者那份思乡之情。
4、老师忍不住想读一读了,你们想听吗?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我能读得那么好,你们知道吗?)(因为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王维了,我已经读懂他的内心了)
5、谁也想来读读?指名读。(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位小诗人)(你已经读懂这首诗了)(你也已经读懂王维的内心了)(老师听出你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了)
6、男女生赛读。
7、会背了吗?现在我们就是王维,让我们一起登上高高的华山,遥首东望,吟诵这首古诗。
三、总结课文
1、(指板书示意图)人们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每到过节就会特别—(指板书)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指板书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唱。
2、我国历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出示诗句)
四、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认真地摘抄在笔记本上。
五、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