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2016-06-15 20:50: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郭家堡中心校潇河湾小学
我讲的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节的内容——《推理》。下面,我将从教学设想、教学研讨、收获与困惑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设想
(一)课程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解决的放手让学生去干。
(二)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本套教材专门设置“推理”单元进行教学,把推理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以及游戏形式呈现出来,并运用观察、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推理的数学思想,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的活动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标对推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 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 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五)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课前调研,我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为:
1. 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2. 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构筑学生课堂,首先要完成学生课堂的科学架构。我多次研读、学习“三步”“九要素”和“三中有三”的操作要领,努力实践 “三步导学”学生课堂。
1. 激情导课
首先师生一起进行“猜数”活动进而导出学习课题“推理”。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学习效果。在猜数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悟推理是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样导课,成功地导出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满腔热忱地进入了民主导学的最佳状态。
2. 民主导学
在民主导学环节,我设计两个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通过呈现学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组织展示交流展开的。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把学生引导到真实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和入迷地学习的活动中。
任务一:主要是在猜书活动中学会一些推理的方法。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研究,所以在任务呈现之后,我组织学生读题后梳理信息并提炼出关键信息,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思考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时,我适时介入,指导学生用“根据……确定出……”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述,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对学生展示的推理方法进行总结提升。
任务二:主要运用推理方法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路以及展示交流中运用“根据……就确定……”进行有条理地数学表达。
3.检测导结
在检测导结环节,我努力设计、制作科学的检测工具。两个检测题。一个是教材要求重点掌握的连线法辅助推理。第二个是根据两个条件的综合,判断出一个结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独立批改,发挥小组互助功能进行纠错。最后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于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评、互评,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教学研讨
(一)精心设计两卡。
本次活动中,片区研究决定必须应用“前置小研究”以及“目标检测卡”。 “前置小研究”是生本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学生课前的“先学”,就没有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和对“根本”的理解、把握以及延伸。“前置小研究”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堂学生活动的方向性。多次磨课,多次修改,但我牢牢遵循郭思乐教授提出的 “简单、开放”的原则,问题设计既要与新知有关,又要有研究的价值,还须适于学生操作。内容既不能太广,问的学生指向不明,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细,框住学生的思维,成了填鸭式问答。
(二)如何追求“三步导学”精致化的目标。
备课中反复研读教研室张主任对“三步导学”精致化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一是认识要追求思想实质,二是操作要追求精准到位,三是结果要追求务实高效。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管住自己的嘴,教师只讲学生学习中的易错易混易漏电点,讲学生想不到的拓展点,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只要学生能做的绝不包办,静待花开。几次磨课中都出现教师打断学生思路,抢着说的现象,细想还是自己思想观念的问题。
(三)科学的评价是“学生课堂”的保障。
没有科学的评价,组员的学习情感就得不到激励,团队的合作就得不到巩固,学习任务的完成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至关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评价,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发言,积极思考,课堂纪律以及学生的展示交流时教师的指导性评价。我们平时采用画“正”字评价,哪个小组在课堂学习状态好,画一笔;哪个小组展示交流时,用心倾听,积极思维,适时补充也要鼓励表扬加一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时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有效运用“前置小研究”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学习共同体。
本学期开始,学校对前置小研究的运用提出具体要求,我们也尝试运用,对于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初见成效。以前每讲新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只是口头要求,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与方法,大部分学生很茫然,不知如何去做,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无从了解,无法调控。有了专门的前置小研究后,学生有了具体的学习材料,便于操作探究。同时发现学生的家庭学习氛围有了,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与父母一起参与讨论,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学习共同体。特别是对于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尽情地独立思考或与家长交流意见。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思考,自然为课堂交流留有了充分的时间。课堂容量上去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
收获二:小组评价机制初具规模。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评价,画“正”字记录,每周一评,每月一展示。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构筑学生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由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转向小组合作制学习模式。由于有了“前置小研究”所以课堂上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学习评价的新境界,把眼光撒向全体学生,把个人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开展小组学习竞赛,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困惑一:小组展示交流时,教师如何适时介入,指导学生准确表达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困惑二:小组展示交流时,教师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保证倾听的有效性。
最后借用郭思乐教授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己开窗,因为每个飞蛾都要自己化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