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理论对灰姑娘假设的分析
一个熟知的故事可以充当个案研究,以便解释这三种模式针对同一个病人的治疗模式的不同(确切地讲,治疗家在很多类似的方面工作着,只是概念模型比较不同)。让我们假设:灰姑娘去见治疗家,因为她与王子的婚姻有问题。传统上,弗洛伊德可能探讨性本能压抑,探讨她的未得到解决的婚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而这个治疗师或分析师,将在不同的防御机制和自我(ego)与本我(id)之间的结构冲突中,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客体关系治疗师的眼光,将会注意到灰姑娘忍受的早期在母亲方面的心理丧失,可能这种丧失引起灰姑娘运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运用这个防御机制,她理想化了一些女人(例如她理想中的仙女教母)和看见一些“完全坏”的女人(她的同父异母姐相、后母):她将自己的“白马王子”加以理想化,虽然她对他只有短时间的了解。婚姻建立在这样被扰乱的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想象上,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她以后迟一早会看到,“王子(Prince)”作为一个带有瑕疵的真实的人的一面。在客体关系理论中,间题将集中于灰姑娘的内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人与情景之间的差异。
运用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和分析学家会趋向于体验,即在治疗中灰姑娘自己具有的体验。这种体验显示为对治疗师的移情。分析她的移情,可能透露出她贫婿的自体需要强大的和理想化的客体。灰姑娘寻找这样一个影响她缺乏自尊的客体,并需要被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客体所肯定,不管那是幻想的仙女教母、王子或治疗师。她需要与理想化的王子融合是出于对美好感觉的希望。出于她自己内部的空虚和愤怒的感觉,灰姑娘要么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么就像观察她后母一样观察治疗师。
这三种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类似的问题。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式,探索人格的结构、探索他们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人格的部分或成分—本我、自我、超我,是一些仅存于书面上的关于人格的概念,它们和人们自己的体验尚有一段距离。弗洛伊德从本能的角度看待发展(development),它将俄狄浦斯冲突视为最重要的挑战。焦虑和心理疾病广泛存在于人格结构或者人格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例如,存在于在性本能和自我(ego)的要求之间。
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差别,集中在早期的俄狄浦斯前的发展。这些理论宁愿将心理疾病或发展的停止视为一般病理症状,而不是结构的冲突。发展停止的结果,带来未完成或不完整的人格结构,简短的说,对于人的客体关系或自体结构,有基本的损失。在角度上的这些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有不同用途的理论的名词,提供给在理解和解释上遇到困扰的人。
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与怎样解释过去的经历影响了现在相关的,也与病人的内部世界怎样影响外部的经验相关。但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分析学派的不同要点和重点,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分析流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