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灰姑娘分析

(2014-05-16 15:28:21)
标签:

文化

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人生资源共享

客體關係即人際關係。“客體”(object)這個詞,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個技術性字眼,單純指的是可以去滿足某種需求(的東西)。比較廣義的講,則是指作為另一個人其感受或驅力的客體(對象)或標的物之重要關係人或事物。弗洛依德在討論本能驅力及有關早期母子(女)關係的背景脈絡時首次使用客體一詞。在和“關係”(relations)連在一起使用時,客體指的是人際關係並且認為過去關係(所留下)的內在殘餘(inner residues)會形塑個人在目前和其他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

      客體關係理論探究的是心理結構(指的是自體與他者,或客體之內在影像)的早期形成與分化,以及這些內在結構是如何於人際情境中呈現。這些理論家所著重的焦點是早期生命的種種會帶(給後)來持續影響力量的關係上;也就是說,在個人心靈裡面的一個殘餘物(residues)或痕跡(remnant)。這些過去關係的殘餘物、這些內在客體關係,形成了個人的知覺感受(方式)以及和其他人的關係。個人不只是和一個實際的他者互動,還和一個內在他者互動,(這個內在他者是)一種心理再現(psychic 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個實際人物的一個扭曲版本。

      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可充當作“個案研究”來闡釋利用這三種理論模式對同一位病人所採取的不同取徑(事實上,治療師進行的治療工作均大同小異,雖則在概念模式上有很大差異)。我們假設灰姑娘(辛蒂麗拉)因為和王子間的婚姻問題而來尋求治療師的協助。傳統的弗洛依德學派可能會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壓抑以及她對父母所有而未解決的伊底帕斯感受。這類治療師或分析師就會從其自我(ego)與本我(Id)結構間的防衛以及衝突方面來分析灰姑娘的問題。

  而一位以客體關係理論觀點來進行治療的治療師,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喪母所產生的心理剝奪。可能這樣的失落導致灰姑娘習於運用“分裂”這類的心理防衛機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視其他女性為“全壞”的(all bad )(如她的繼妹和繼母)。她理想化了王子,雖然只認識他很短的時間。一個建立在這麼扭曲的內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遲早必須要去面對把王子視為具有人性缺點的真實人物時,勢必會產生問題。在客體關係理論中,課題應圍繞在灰姑娘自己的內在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人及情境這中間的落差上。

  如果是以自體心理學架構來進行治療工作的治療師或分析師,則會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療中的經驗,當該經驗呈現在對治療師產生的轉移關係中時。對該轉移關係的分析可能會披露出她那需要強有力且理想化客體的那個匱乏自體(impoverished self)。灰姑娘尋求該一客體正反應出她的缺乏自我價值感以及她需要被這樣的一個理想化客體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療師的形式呈現。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 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覺。由於碰觸到她本身內在的空虛與憤怒感覺,灰姑娘要嘛就理想化她的治療師,要嘛就把治療師當作是她的繼母般看待。

※客體(Object):

  客體關係理論中所用的“客體”一詞是精神分析書寫上的一個技術用語,它指涉的並不是非關人性的事物(inhuman thing),而比較是指欲望或行動所指向或針對(directed)的某人(someone)。一個客體意指一與“主體”(subject)相關聯的東西。感覺及情感都有其客體;例如我愛我的孩子、我怕蛇、我很氣我的鄰居等。 人類的驅力都有其客體做對象。飢餓驅力的客體是食物,而性驅力的客體則是某位具性吸引力的人。在本能驅力的背景脈絡下,弗洛依德論及嬰兒的客體最初是母親的乳房,然後是母親本人,最後才是那些能滿足嬰兒的其他人或事物。

2.再現(Representation):

  “再現”這一詞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佔有(possess)一個客體;也就是說,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現某一客體。 所有書寫有關客體關係的人,一般都會先區分兩個世界或兩個參考架構:即可觀察到客體的外在世界,以及對客體具心理再現(mental representation)的那一個內在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指的是存在於社會環境,即日常生活世界中可觀察客體的領域之謂。內在世界指的是主體對該外在世界的心理影像及心理再現;也就是說,主體是如何經驗及再現該外在世界(Boesky,1983;Sandler & Rosenblatt,1962)。

※自體(Self):

  “自體”含有比“自我”(ego)一詞較不同層次的概念。觀察者是無法直接看到自我,因為它是只存在於心理學書籍中的一種抽象概念。但自我是作為心理功能的一個組織者而成其概念的,它可以在下列諸如思考、判斷、整合等等功能的呈現中來加以觀察。而自體則有很多意義上的用法--最寬廣的用法指的是完整的主體(whole subject),而和週遭外在客體世界相對照。自體是我們對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的基本經驗。自體可以被了解為包括所有心理機能,也包含自我的一個上層整合(superordinate),是一個較寬廣的組織。

  一些自我心理學家(ego psychologist)會把客體關係看作是由自體的上層組織所進行的重要功能之一,所以客體關係比較不是屬於某種心智機構(自我),而比較是所有的總和。客體關係是發生在自體與其客體間,而不是在本我與客體或自我與客體間。

※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

  自體心理學指的是Kohut及其追隨者所做的工作。Kohut對客體關係的理念及弗洛依德的概念作了一些改變。由於他在自戀性人格違常方面所做的工作,使他對自戀(人格)方面所看到客體關係(理論)的某些面向乃有其不同的強調點。他改變了自戀人格有關的古典看法,即以弗洛依德的觀點來看認為是正常人所歷經的一個階段,他則認為自戀人格有其自身的各別發展,而它本身的病理形式則需要特別的治療。

  自體心理學的一個重大課題是自體身上有關情緒投資(emotional investment)的本質與種類。Kohut談論的是情緒投資,而弗洛依德則是欲力(力比多,libido)投資。弗洛依德暗指自戀的人--即由於其將欲力投資在自己身上而以一種不健康方式“愛”自己的人-- 無法和他人形成關係而且因為他們無法和治療師建立關係因而無法加以治療。Kohut對自戀則有不同了解,他相信自戀的人是可以有關係或有其客體關係的,但這關係是所謂的自戀性客體關係。這意味該人和客體相處是把它當作自體的一部分或該客體對這自體起著一個非常重要、攸關生死的功能。這類扭曲了的關係需要的是一種和精神官能症有所不同的治療。

《从温尼克特的客体关系治疗到科胡特的自体心理治疗》

2004-12-23 18:23:55 原创 徐钧(dhiti)

文章搜索 青少年教育心理疏导疗法龚大忠心理小辞典小草逍遥心扉钥匙扣系统排序皮斯音乐和心理怎样去心理咨询趣味心理游戏儿童教育家庭素质教育家庭暴力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性教育心理调适技巧减压Flash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婚姻百事成功心态性生理性心理性心理障碍NLP风神抑郁症网络成瘾症恳谈李心理趣闻学习与考试性骚扰创伤后心理调适职场心理刘晓祯疑病症爱恋(网恋)婚前的性婚外恋自杀与危机干预女性心理心理人生东方思达吴和鸣李孟潮开心开开心程志让陈仲舜张宝蕊李维榕徐岫茹孙天伦苏晓波金鼠标恐惧症强迫症心理治疗v案例集锦【心理情报速递】心理学家介绍信息发布中心心理专家介绍全国心理医生介绍全国心理咨询机构EAP(员工帮助计划)施琪嘉人力资源管理戴影频施琪嘉曾奇峰韩岩  近期热门文章  累计热门文章   无论是理解客体关系心理学或是自体心理学都是需要坚实的精神分析基础。自体心理学其实受到来自六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儿童精神分析专家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理论家温尼克特的影响。温尼克特是精神分析发展历史上就著作的影响而言,仅次于弗洛伊德的学者,在整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位精神分析家都阅读他的著作。
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尼克特认为儿童的发展问题是父母的养育和孩子的依赖直接有关。
  父母如果在养育中有适应孩子的养育,那孩子的成长就比较好。而当养育的阶段产生变化时,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也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这样就能获得好的发展,而如果这一养育方式开始是使孩子来适应父母的养育方式,这时候就可能产生问题。这时候孩子的自体在和谐关系中就发展成熟。
  如果整个养育方式一直都是以父母为中心的,那孩子有可能发生精神症。如果整个养育方式开始能适应孩子的成长,而后来则以父母为中心,则容易发生人格障碍。以上两种就产生所谓的假自体。情况就是孩子不在能得到对于自身主体情感等的真实体验。
  但以上两种发生的时间段一般定义在发生俄底浦斯情结之前。如果和俄底浦斯情结前后的发展有关,则温尼克特以为这可能和神经症状的发生程度有关。
  所以对于治疗,温尼克特一般是在分析中等待发生治疗的退行性阶段,然后治疗师重新在咨询师以关怀的态度,顺应治疗性退行的病人介入,作为一个适应关心其人的方式来进行一种心理性的再养育,以促进来访者人格得到完成,产生对于主体性的真实感受,获得真实自体。以重新健康的进入社会生活。
  这一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其实在本质上已经颠覆了经典精神分析所使用单纯的移情关系进行的治疗。而是发展了移情治疗关系并且发展了再次使来访者得到类似童年心理环境的新发展。
  所以这一疗法不单可以治疗一般意义的神经症,还可以治疗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这是弗洛伊德试图作但并没有完成的理想。这是自体心理学建构之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基础。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重视人格早期二极化的表达,就是夸大自体、理想化客体、自体客体。并由此提出移情的新观点,这包括三种移情:镜像移情(希望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表情反映体验到被关注)、理想化移情(希望依靠强大的理想化客体而满足)、另我移情(希望得到默许或和别人产生认同和被接纳的感觉)。
讨论互动中的移情关系和对于来访者的治疗。
而治疗师通过这些移情关系的处理,通过一种神入和深刻的同理心的发展,使来访者和分析师之间的健康关系得以内化到来访者内心中,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以完成变质性内化的治疗,使来访者对于自我形象产生足够的胜任感以健康生活。
  在科胡特(Heinz Kohut)的著作中,他发展了温尼克特对于来访者的积极关注和爱护,由此发展了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对两种基本自恋移情的需要——镜像与理想化,以及对伴随著任一种移情需要之幻灭而来的自恋愤怒之发现,而如何使得自体问题成为可治疗的;治疗师对於个案那种想要因著其发展上的成就而被赞赏,但却未获满足的童年需要,以及个案对於想要去仰望一个可使其满足之理想自体客体的持续需要之神入,帮助来访者以一个有创造力且能关怀他人的成人,来重新开始其原本陷入僵局的发展。

2、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 )(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在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也就是灰姑娘对王子的认识和期望和王子的真实表现之间的反差,灰姑娘迟早会看到王子作为一个带有瑕疵的真实的人的一面,在他会以全好和全坏这种关系模式来看待自己和王子的婚姻,而不能接受客观的存在缺憾的现实。3、自体心理学架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体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 self)。早期母亲的缺失,会使灰姑娘的自体需求得到及时的响应,所以很容易导致无价值观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主动,而且需要权威的肯定,但其本身缺乏自我的肯定能力。灰姑娘的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碰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么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么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wbr>灰姑娘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