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心理咨询案例 作者:张愉悦
(2013-02-25 18:44:26)
标签:
合肥心理咨询心理疾病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案例 |
韩先生 / 28岁 / 个体经营者 /
一年前因长期上火,咽喉不好,在省城检查不放心,去北京做了一个小手术。从那以后,总觉得身体各方面由内到外就没有好的地方,从眼睛查到腰腿,从头部查到心脏,后来干脆做全身检查。医生明确说他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韩先生仍不放心一段时间干脆就住在医院里。去看他的亲友笑他--因为不相信他这么好的身体会患病,因为除了精神比较焦虑外,其它根本就查不出生理问题。父母太太也没以前有耐心,韩先生为此更加痛苦,感觉病情更严重了。现在在韩先生家里到处都是医学书籍,生意根本就没心情没精力打理。
弋女士 / 45岁 / 公务员 /
弋女士在一年前,经历2位同窗好友的心肌梗塞抢救现场,惊心动魄。没多久突然感到自己心跳快,胸口闷,经检查心脏没有问题。但是她不相信,又到另一家医院检查。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她认定这些医生水平低、不负责任,没有把她严重的病检查出来。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她辗转多家医院,却始终没有检查出来问题。但她却感到“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她开始胡思乱想:“可能是我的心脏病太严重了,我肯定时日不多了!”她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不安,越紧张不安就越觉得心脏跳得快。以至于渐渐开始心悸气促、两腿发软、头昏脑胀,站立不稳……家人宽慰她没病,她委屈烦躁,家人说她有病,她更是担心害怕。食欲睡眠越来越差,最后一个有经验的内科医生提醒她的家人,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心因性疾病,去看心理医生吧。
李同学 / 23 岁 / 在读大三学生/
案例点评:以上均为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和抑郁。身体不舒服,找医生看病,是所有人的一种正常行为,但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几乎从未停止过求医问药,他们认定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大病”或“绝症”,对自己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振振有辞。他们总是怀疑医生的诊断结果,每天因为焦虑、绝望、无助而痛苦不堪,同时还不得不承担这没必要的沉重医疗费用……心理学将这样一种疾患称为“疑病症”。
虽然疑病症患者并没有真正患上他们所怀疑的疾病,但是他们会去坚持不懈地寻找自己得病的“证据”,而这些证据大多是没有根据的。比如怀疑自己患肝癌的人,会感到自己胃口不好、消化不好,但他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只是由于焦虑情绪所致。因此,虽然疑病症患者能感到“身体不适”,但是他们的身体却依然是健康的,在医院也都不会检查出什么问题。然而他们并不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因此在行为表现上,就会出现不停、反复求医问药的异常行为,看完甲医生去看乙医生,去了A医院再去B医院,以至于“看病”会最终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原本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此外,由于疑病症患者不信任医生的诊断结果,他们会主动购买、阅读、学习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书籍,就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医生辩论,强调和坚持自己的“病情”,推翻医生对自己正确的诊查结果。
疑病症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造成;或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产生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医务人员言语不当,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以至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而发病。
我们必须认识到,疑病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周围人群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误解、轻视和回避。假如你的亲友中有人正在承受这种疾病的折磨,那么你就可以用正确的、关心的态度来帮助他,多与他交流、谈话,让他意识到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可能是对生活的应对方式上出了问题,建议、陪伴他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在我们中心接待来访者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因从小心灵受到伤害,心中留有阴影,所以他在生活和学习、工作时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使他对周围的一切,对自己的身体都特别敏感。长时间的过敏感,使他渐渐产生了心理和人格的异常。而在他身上的表现就是对身体状态的过度疑虑。
(遵循法律法规和职业心理师尊重保密原则,
所有案例来访者姓名纯属虚构,案例已加工合成,
仅希望给大众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万勿对号入座。)
倾听/关注/理解/保密
认清自身人格特点/获得精神成长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