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给文章做批注

(2016-09-13 15:22:29)

怎样给文章做批注

张芙蓉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好的读书方法,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写下来即成批注。

那么什么是批注?如何给文章批注呢?

批注就是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常用的批注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批注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它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写在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它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现在市场上有了便利贴,随心所欲,想贴在哪里就贴在哪里,更方便写批注了。

批注可以分为四大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当然,要切记不能在图书馆或从他人处借的书上做批注。

做批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

2.评点人物。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

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3.生发联想。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4.质疑问难。“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做批注要注意两点,一是“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并划下原句,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还要注意每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写。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才让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