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范和村被多路神仙眷顾的奇特风俗


标签:
原创摄影游记范和村多路神仙保平安对联门楣祈福家家敬神风俗旅游 |
分类: 广东集锦 |
范和村被多路神仙眷顾的奇特风俗
图/文
在范和村探访,会被庞大的村庄震撼,如果不是走一路问一路,恐怕会迷三道四走不出这个村子。
然而,每户人家门上,贴着的红花柳绿形形色色的辟邪门神,吸引了我的好奇心。
徜徉于范和村中,“无地无时无神仙”的浓烈感受油然而生,无论是山顶、海滨,还是街市、巷头,随处皆有
神灵落脚;不仅各路神仙多,神话传说更是缭绕于村中的街头巷尾。
置身这般氛围之中,人仿佛也熏染上了一丝仙风道骨,走起路来,都脚底生风,飘飘欲仙了。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美丽善良的冯仙姑坐化升仙,留下一道神奇溪流滋润人间;
谭公法力显神威,驱瘟逐邪、呼风唤雨,有求必应造福民众;
周乾占卜算得准,不如桃花姑娘三言两语能消灾,两人斗法难分伯仲,终为玉帝收归帐下,玄帝宫里显灵通,于
是有了“谭爷公的签诗,帝爷公的符”;
三年一热闹,金榜题名时,文昌帝君坐守官地,能出“九举一枝花”,探花未曾出现,倒有陈鸿猷、沈敬德、杨
沛霖中举三孝廉,谁能解个中预言怎灵验?
非城无隍,却以一村建庙祀城隍,门口供奉“劝善大师”牌位尤其与众不同,谁又知内里因由有几重?
城隍祖庙里的“劝善大师”
城隍庙里安放一位“劝善大师”的牌位和塑像。
传说这位劝善大师是城隍庙里的庙祝,为保全村安宁而舍身纾难,村人为感念其恩,特为其在城隍庙里设立牌位
以世代供奉。
城隍庙是由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在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城隍庙
位于山顶的猪头处,据说是山顶最佳的风水位。
文昌宫里的“文昌帝君”
文昌宫按传统管理奉祀的主神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塑像左侧摆放着朱熹的塑像,朱熹与孔子齐名,素有“北孔、南朱”之称,南方人敬奉朱熹也就理所当然了。右侧是“魁星点斗”塑像,脚踏鲤鱼头,手持朱砂笔指点状元。
乡间传言,文昌宫建成,能使范和出“九举一枝花”,即九个举人(九是虚指,极言其多)、一个探花。后来范和也的确出了三个举人。
文昌宫建在西侧山脚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建材精致,在解放时期曾被拆毁,椽木、檐头、瓦面成为兴
建稔山人民广场的用料。现在的庙宇为1985年重建。
玄帝宫里的“谭爷公的签诗,帝爷公的符”
殿中祀奉民间最高神祗玉皇大帝,两侧供奉着名不见经传的周公和桃花姑娘的塑像。
玄帝宫属于道教派系,道教中的天使道除具有驱邪缚魅、捉拿鬼怪的神通外,还拥有符水治病、符章保平安的本
领。故而,玄帝宫中的符章深受村民的追捧,有“谭爷公的签诗,帝爷公的符”之说。
玄帝宫位于山的东边,尚德围旁边,长兴围里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谭公祖庙里的“谭公爷”
谭公是惠东本土最富盛名的神灵,世人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的谭公祖庙。
范和谭公祖庙的香火,相传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因为村中年景不好,牛瘟传播,村民千方百计从九龙峰引入
的。
初时,谭公香火只是寄放于山顶五谷帝庙中,文革时,五谷帝庙也被平毁,直至1986年,村中信众在山顶重建一
庙,取名“谭公祖庙”,庙内遵照旧例,供奉五谷帝及谭公祖庙。2000年又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方形成现今堂皇
庄重的谭公祖庙。
将军祖庙里的“杨文广”
庙里祀奉的将军神像是杨文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杨文广为民除害,但更主要的是利用其英灵不灭,镇住居高临
下的虎头山。
相传虎头山在距离村右后侧几公里的蛇山脚下,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对身为猪山的山顶极为不利,为避免虎吃
猪,须有将军在这里把守。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将军祖庙具有重要的地位。旧时每当村中遇到什么重大事情,
耆老们都会齐聚在这里祈福求平安。
将军祖庙建于山的东北边,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庙宇虽不恢宏,但地位显赫,范和人称此庙为保护神。
凤凰池妈宫里的“妈祖”
凤凰池妈宫,又称溪坝妈,是范和历史最为久远的妈祖庙。由于神灵十分灵验,连游手好闲之辈也能得到好处,
遂也被称为“贼妈”。
庙宇最早建在新厝大壆顶,后来庙宇被洪水冲毁,神像随着水流漂到巽寮的凤凰池边。当地人发现神像卡在岸边
的石缝里,本想把神像取出来,但不管怎么弄都不成功,只好在原地烧香叩拜。由于灵应,当地人便在原址建起
一座小庙,称“凤凰池妈宫”,引得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一次,一批范和人前来求福,无意间发现大殿供奉
的竟然是被供水冲走的范和溪坝妈神像,范和村民便强烈要求把神像请回,巽寮人却心有不甘,于是双方发生了
争执。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各自供奉半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从巽寮请回范和,冬至前农历十月十五日
由范和送回巽寮。从巽寮请回妈祖神像后,村民先是在溪坝地方搭一间小木庙供奉,木庙可以灵活拆迁,农历五
月初二前搭好迎等,冬至前送回后即把木庙拆除。现在的凤凰池妈宫是2004年新建的,占地300平方米。
雷鸣庵里的“仙姑”
雷鸣庵殿堂纱帐之内,前排有两个塑像,稍大的是正仙姑,旁边稍小的是王母娘娘;后排并列三位仙姑的塑像,
中间粉衣的为冯仙姑,两侧分别是绿衣的张仙姑和蓝衣的何仙姑。
雷鸣庵坐落于石门山脚下,始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其实际占地面积不大,但在建筑技艺上,注重兼
收并蓄各种庙宇风格的精华,造型玲珑,做工精巧。然而在建国初期的“破四旧”浩劫中,庙宇饱经摧残,仅剩
断壁颓垣。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才由侨胞、港胞和范和村的热心人士捐献善款,重建了中间一小庙宇。
1999年因地狭庙小,年久凋敝,善信再度募捐重建,虽然在建造时总体上保留原有的建筑基调,但也具有相当明
显的现代风格。
烈圣宫
妈前烈圣宫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如今村人在修葺时在原来的筑材上贴上了现代的瓷片。
水仙宫
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宫内横匾“万世永赖”相传为举人沈敬德所题。
众神妈庙
建在现在的市场边,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3年)。
关帝爷厅
建于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位于全村中心老米街中心上端。历史上村中有“两保合心”之说,“两保”
即隍爷保、妈前保,“心”就是老米街的关帝爷厅了。全村以关帝爷厅为中心,右边属于隍爷保,左边属妈前保。
神奇传说——海底摸针沈敬德
范和村又一位举人公沈敬德,乙卯科举人,后职授候补平远县儒学训导。
据说沈敬德自幼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极具天赋,童年时已能应童子试,临场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才思敏
捷,让众考官不禁叹为观止。进入官学经过数载的学习后,沈敬德准备以生员身份赶赴省城参加秋闱。他的母亲
特地前往村中早期的水仙爷宫虔诚祷告,为其问卜前程,结果求得一签,上写着“海底摸针”,大海捞针岂不是
劳而不获?看来这一遭机会渺茫,其母因此闷闷不乐。
临行前的某一天,沈敬德独自收拾衣物包裹,偶然发现有件衣服掉了一颗纽扣,担心穿着不雅观,便请求母亲赶
紧拿针线缝好。其母安坐内室中,隐约记得先前把针顺手插在客厅对联上,便让沈敬德过去看个究竟。等到将针
找着取回,沈敬德无意中说了句“针是在厅联的‘海’字上摸到的”,其母一听,猛地想到签文所示的“海底摸
针”,顿时恍然醒悟,大喜过望,连声念叨神明显灵,次日遂置办供品到庙里烧香还愿。不久,果真传来了沈敬
德高中举人的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