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摄影游记范和村陈氏祖祠神奇牌匾1931年建立的小学校红砂岩雕刻的石狗 |
分类: 广东集锦 |
范和村600年陈氏祖祠藏有神奇玄机
图/文 羽佳
范和村萝岗围的中心地段,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是陈氏祖祠,这里不仅有神奇的玄机、传奇的故事,还有古
围屋前世今生的发展渊源,以及重视后代教育的良好学风。
范和村第一位举人,就是陈家人,叫陈鸿猷,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
陈氏围屋萝岗围是范和村最大围屋,也是范和村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围屋,由陈氏族人所建。
听说陈家祖上是官人,从福建派往惠州做官,原配是福建人,二房是惠州人,福建夫人生的儿子以及后代讲的
是福建话,惠州夫人生的儿子以及后代讲的是客家话,这种现象保留至今。
陈氏祖祠堂号“诒远堂”,堂中悬挂的一块木质牌匾,采用在匾内嵌入竖排薄木片,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显示出
不同的文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站在堂位正中仰观,看到的是“诒远堂”三个字,从左侧看是“兰桂腾芳”四个字,从右侧看则变成“金玉满
堂”四字。
无论三个角度怎样变换,字的颜色都是红底黑子,书写体都是行书,似行云流水、跌扑纵跃、苍劲多姿、风神洒
落、意态大方。
如今祠堂内的脊饰壁画、石柱匾额都保留着原样,梁木则被重新上漆,令建筑看起来鲜美光亮。
陈氏族人在修葺时,除了在屋顶装上了一盏吊灯,以及在祠内墙面新铺现代的白色瓷片外,并没有破坏原来的墙
体结构,所以整个祠堂基本保持初建时的模样。
据说,三角聚陈氏与罗冈围陈氏本是一脉相承,陈氏始祖从仕公带着族人定居饭罗,次子获禄公居饭罗冈,三子
获寿公则居芙蓉村,直至第四世隆基公时,才迁回饭罗冈,成为三角聚陈氏始祖。三角聚陈氏祖祠门口横匾上书
漆金“亚元”二字,因陈氏族人中考取过举人第二名而得来。祠堂门前竖立着两对四条旗杆石,显示陈氏当年的
辉煌与成就。
进入祠堂内,在大堂上方悬挂着一方圣旨牌匾。该匾为硬木质地,红底金字,四周雕刻六条鎏金翔龙,文字乃陈
鸿猷所摹。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陈鸿猷育才有方,受朝廷嘉奖,特颁发圣旨追赠陈鸿猷父母官诰,陈鸿
猷将圣旨内容摹制成木匾悬挂在祠堂大堂上方,以显耀家声,世代保存。
据《范和陈氏二房族谱》记载,范和陈氏始祖从仕公是福建兴化莆田石井巷人,在元末年间任博罗县官,后因
陈友谅起义害怕同姓受牵连,遂弃官归田。在回闽途中,遇“海丰土寇林子祺蜂起斯时”,故“欲归不得”。正
在彷徨之时,从仕公发现一处“山环水聚,平原突起峻岭耸翠”,名叫“饭罗冈”的地方,最终就放弃了回闽的
念头,在此定居下来。明洪武年间,从仕公二子获禄公开荒“垦有良田千余亩,盐町200余漏”。至此,罗冈围
开始慢慢壮大,直至清朝中叶,终于形成远近闻名的村落。
陈鸿猷与陈氏祖祠的传说
陈氏祖祠,相传其所在地原本是一方水塘,而且归属村中郭氏所有,郭氏祖祠就兴建在水塘边上,为什么如此重
要的地方,郭氏会让出与陈氏营造祠堂呢?说起来跟陈鸿猷还有一段密不可分的传奇。
其时,郭氏族内有一富商郭琰公,名望显赫,为人好善乐施,连驻守饭罗冈的平政司官员都要礼敬三分。陈鸿猷
乃是郭琰公的外侄,自幼天资聪颖,深得郭琰公垂爱器重,平素常伴膝下高谈阔论。当陈鸿猷尚未有功名之时,
有一回登门做客,两人信步塘边闲谈,陈鸿猷突发童趣,顺手拾起瓦片玩起掷水花来。郭琰公见状开怀大笑,指
着水塘说:“外侄你若能在半年内用石子填平水塘,我愿做主将此塘送与你陈氏。”陈鸿猷如获至宝,连忙说:
“此话当真?”郭琰公实则看得明白,偌大的水塘要在短期内填满,除非神仙相助,否则异常困难,便放心地回
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水塘填平呢?这个现实问题的确很棘手,陈鸿猷废寝忘食始终不得良法,几乎成了挥之
不去的心病。就在陈鸿猷无奈想要放弃的时候,忽然灵光一闪,计上心头,联想到往昔孩童玩的一种游戏来,不
禁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即派人在水塘中各处插上木桩,桩上用钉子或绳子挂上许多小竹箩,并四处张贴告示,
声言凡是能用石头掷中箩筐者赏一文钱。作为有名望的大户人家,陈鸿猷说的话,没人会怀疑,村里男女老少都
觉得稀奇,不晓得究竟葫芦里卖啥药,纷纷闻讯前来掷石头、拿赏钱,结果是中箩筐者寡,落水塘内者多,没过
多久,水塘就几乎被填平了。
郭琰公尽管为自己随性的一句戏言而懊悔,但是内心更为自家外侄的睿智而折服,便顺水推舟履行了承诺。陈鸿
猷大公无私,把地献给了整个宗族,及后高中举人,又亲率族人于此建起陈氏祖祠。
古树参天
在萝岗围南门的瓮城边,摆放着一只用红砂岩雕刻的石狗,高57厘米,宽30厘米,身长37厘米,刻工粗犷,作蹲坐状,昂首前视,被视为镇围之宝,是惠东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只石狗。
听在古村认识的一位老伯说,原来石狗有两座,这一座也是他精心保护才得以保留至今,另一只已经不知去向。
古人认为石狗系“呈祥灵物”,常安置在村口、门口、路边等要冲之地,意在驱邪镇魔,祈求庇护安宁。
古宅出水孔,距离地面约2米多高。
陈氏祖祠正堂
老人家也在抬头看陈氏祖祠的一大奇观
奇观就是一幅牌匾。
再从右侧看牌匾,则变成“金玉满堂”四字。
将军祖庙位于猪山的东北边,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庙宇虽不恢宏,但地位显赫,范和人称此庙为保护神。
庙里祀奉的将军神像是杨文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杨文广为民除害,但更主要的是利用其英灵不灭,镇住居高临
下的虎头山。相传虎头山在距离村右后侧几公里的蛇山脚下,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对身为猪山的山顶极为不
利,为避免虎吃猪,须有将军在这里把守。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将军祖庙具有重要的地位。旧时每当村中遇到
什么重大事情,耆老们都会齐聚在这里祈福求平安。
范和人婚嫁娶亲必拜的神仙之地
古墙
王氏祖祠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具有明显西洋风格的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共四间教室,
两间办公室,楼面铺设木板,每个教室后面用木板隔出两间教师宿舍。
范和小学是民国时期涌现的新式学校。其原先设置在山顶文昌宫庙宇内,后来迁至天主教堂及伪乡公所(原范和
乡政府旧址),取名“范和求实学校”。由于几经迁移,校舍简陋,与儿童入学需要及大村风范不相符,于是,
村中的有识之士倡议选址新建校舍。
时任区伪联防队队长副官郑集祥大力组织,举全村之力于民国二十年建成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就是惠阳县第十
二区范和学校。
这座学校在解放前夕侥幸躲过了战火的摧毁得以保留至今。如今,范和小学在西式楼两旁新建了教学楼,而这座
西式楼则用于行政办公。